引《芝田錄·李琢》條載:“許州西三、四十裏有雌虎暴,統軍李琢曰:‘忠武軍十萬,豈無勇士。’有壯夫跳躍曰:‘某能除。’遂抱持三子歸。”琢曰:
“嚐聞‘不探虎穴,焉得虎子。’”《廣記》是宋人作品,引文當在宋以前。
“風馬牛”中的“風”
“風馬牛不相及”語出《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風”有二解。一曰:“古時稱獸類的雌雄相誘謂之‘風’,有馬、牛不同類,不致相誘,故有‘風馬牛不相及’之說。”其中對“風”的解釋是正確的。不過,這僅是一種說法,它還另有別的含義。
這裏的“風”,亦可解釋為“走失、走散”。所本據《尚書·費誓》:“馬牛其風”,注曰:“馬牛其有風佚。”因此,“風馬牛不相及”意即是:兩地相距甚遠,即使馬牛走散,也不會跑到一起去。
故“風馬牛”中的“風”,含風逸,牝牡相誘二層意思。後人常用“風馬牛不相及”比喻兩種事物毫不相幹。也有人反其意而用之,說“風馬牛相及”,別具情趣。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也曾有過類似的用法。他在一篇題為《得甲牛抵乙馬死,乙請償馬價》(《白氏長慶集》卷67)的判詞中,有“既穀量以齊驅,或風逸之相及”的句子,意思是:眾多的牛馬在一起馳逐,或許走散跑到一起去。這更是對“風馬牛不相及”這一典故的精妙活用。
“風馬牛”又一說
“風馬牛”出自《左傳》僖公四年,全句是“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作為成語,已經普遍使用,但要規定其義,卻是言人人殊,莫衷一是。
1.誘逸說。這是最早的說法。東漢服虔的解釋是,“牝牡相誘謂之風”。
杜預注《左傳》采其說,自此以後,對“風”字多據此為釋。
2.順逆風說。作此主張的是宋人張世南。他說:“牛走順風,馬走逆風。故楚子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遊宦紀聞》卷三)。
3.逃逸說。說者以《尚書·費誓》“馬牛其風”旬的鄭注“馬牛其有風佚”為解,以“風”為逃逸,因為和它相對的下一句是“臣妄逋逃”。
4.放出說。主張這一說的是因為“風”常常被解為“放”,服虔就說:
“風,放也。…‘風馬牛”就是把牛馬放出去。
周乾榮在《學術月刊》著文說,這些說法,解釋了“風”,但未和“不相及”掛起鉤來,這是不合於古人講話之樸實明確的。“風”應是“諷”之假。古籍中多有這樣的用法。《經籍詁》卷六十“諷”下注:“通作風。”具體例子很多,且以《漢書》為例,朱駿聲說:“諷”在漢書誌傳凡幾十見,皆作“風”(《說文通訓定聲·臨部》),說明這種用法決非個別的,而且到東漢還是這樣,因而用之於《左傳》就不奇怪了。
民間“手頭字”
1934年,國民黨當局在全國掀起了“廢止白話,恢複文言,提倡尊孔讀經”的複古逆流。陳望道站在鬥爭的前列,提出用“大眾語”與複古勢力進行鬥爭。他呼籲一切作家“必須實際接近大眾,向大眾去學習語言的問題,躲在書房裏頭不同大眾接近,或同大眾接近不去注意他們的評語語言,都難以成就大眾語文學作家。”
為了使大眾語深人心,為人民大眾所掌握,陳望道利用《太白》雜誌,首創用民間“手頭字”,即“簡體字”。大膽提出了把“簡、便、明”作為大眾語的三大原則。“簡”,就是“寫起來筆畫簡單的”;“便”,就是“寫起來筆頭順便的”;“明”,就是“看起來明白容易認識的”,並強調“中國的漢字必須簡寫簡印,甚至必須拚音,也會有可以拚音的一天”。後來《太白》主動出麵,聯絡全國文化界著名人士200多人及15個雜誌社,共同簽名發表《推行手頭字緣起》和《手頭字第一期字彙表》,並立刻鑄出了這些“手頭字”,在《太白》上廣泛使用。
“莫須有”和“莫須”
“莫須有”一詞來曆見於宋李心傳《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初,獄之成也,大傳醴泉觀史韓世忠不能平,以問(秦)檜,檜日上‘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怫然曰:‘相公,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乎?’”秦檜用“莫須有”一詞,殺害了嶽飛。後世謂以不實之辭誣陷他人為莫須有,就是從這裏來的,“文化大革命”中用“莫須有”的方法捏造罪名,更是盛行一時,“莫須有”一詞是什麼意思呢?原來,“莫須”,是親人常用的口頭語,表示疑問、推測,意為恐怕、或許。“莫須有”就是“恐怕有、或許有”之意。例如程頤兄弟說過,對西夏“隻朝廷推一寬大天地之量,許之自新、莫須相從。”(《河南程氏遺書》卷二下)宋徽宗也說過:“今至此,莫須問他否?”(《鐵圍山叢談》卷二)後代有的學者把秦檜“莫須有”一詞改為“必須有”或者望文生義地把“莫須有”釋為“不須有”,或者把“莫”
字與“須有”斷開,這些都是不對的。
“敲竹杠”一詞的傳說
現在人們把那些利用別人的弱點或借某種口實抬高價格、索取財物的事情叫做“敲竹杠”。敲竹杠一詞的產生有兩種有意思的傳說呢,一種說法是:
清朝末年,市上小額交易,以銅錢為單位,店家接錢後便丟在用竹杠做的錢筒裏,晚上結賬時倒出來點數,謂之“盤錢”。當時上海城裏有家店鋪,老板鬼點子很多,陌生顧客來買東西,他往往隨意提價。每當夥計’在接待顧客時,店主敲響竹杠一下,示意提價一成。一種說法是:林則徐禁煙,四路設卡盤查販煙土的不法商人。但仍有些船家見利忘義,違禁私販煙上,為躲避檢查,密藏於船舷竹杠或竹篙之中。也有一些檢查官吏,乘機勒索敲詐。有一天,一位關卡師爺上船檢查,查了半天也未發現煙土,無意中將手中正好吸完的旱煙鍋,往竹杠上磕了幾下煙灰,竹杠發出沉悶的聲音。船家以為他已識破機關下急忙拿出銀兩賄賂這位師爺。從此,這個打著盤查煙土旗號的貪婪家夥,每上船檢查,必大敲竹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