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知”的由來
“三不知”一詞最早出自《左傳》。魯哀公二十七年,晉苟瑤率師圍鄭,荀文子認為未了解敵情,不可鋌而走險,他說道:“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不亦難乎?”苟瑤終因不聽勸阻而失敗。由此可見,所謂三不知是說對一件事情的開始、經過、結局都不了解。明代江寧人姚福對此作過一番改正,在《清溪暇筆》中寫道:“俗謂忙糜月三不知,即始、中、終三者皆不能知也,其言蓋本《左傳》。”他對“三不知”含義作了明確的解釋,也指出了它的出處。
“小學”一詞的由來
“小學”二字最早並不專指學校。西漢時稱“文字學”為“小學”,唐宋以後又稱“小學”為字學。範圍更加擴大,成為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金石學等的總稱。清代《四庫全書》又將“小學”縮為三類:訓詁、字書、韻書。讀書必先識字,掌握字形、字音、字義,學會使用。周朝兒童入學,首先學六甲六書(六甲指兒童練字用的筆畫較簡單的六組以甲起頭的幹支,六書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所以從前把“文字學”稱“小學”,“小學”之名即由此而得,並轉化成為初級學校的名稱。
“掌故”究原
“掌故”,顧名思義,就是掌握故事。原是一種官職,從漢朝開始,“掌故”就是太常所屬太史令的官,專門管理國家曆來的故事。唐代《官職誌》
中,設有“內侍掌故”和“州郡掌故”,分掌宮廷及各地流傳的故事,以及軼聞、考證等等。又唐代的翰林學士,有兼掌曆史沿革之職,也稱為“掌故”。後來曆朝的文人筆記,凡搜集有關上層社會人士的軼事,朝野遺聞,民問傳說,也統統稱之為“掌故”。現在,“掌故”往往作為一種考古或典故敘述性質的文體,中間帶有一點知識性和趣味性的成分。
“古董”小考
古代留傳下來的器物,可供了解古代文化作參考的珍貴文物,稱為“古董”。
原來,“董”和“寶”兩字唐代通用。《霏子錄》載:“唐人方言,呼寶為董。”所謂“古董’’原係“古寶”。
爾後,又有人把“古董”寫成“骨董”,那是由於“骨”和“古”兩字的讀者相同,同音字可以通假的緣故。此外,“古董”一詞還有另一意義,就是用它來比喻過時的東西或頑固守舊的人。
“模範”來曆
“模範”一詞,是由兩個同義的詞素“模”和“範”組成的合成詞。
“模”和“範”的本義都是模型和規範的意思,即製造器物時用的模子。在我國古代,在鑄銅、鑄鐵、鑄錢時,都要用“模”和“範”。據史料記載,古時的各種模型,用木製作的叫模,用竹製作的叫範,用土製作的叫型,用金屬製作的叫熔。如左思《魏都賦》載:“拱土木於林衡,授全模於梓匠。”
《荀子·強國》載:“刑(型)範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其中的“模”和“範”,都是指的模子。後來,“模”又由模型引申為模範、楷模,如左思詠史、詩之八:“巢林棲一枝,可為達士模。範”也由模型引申為模範,如王勃《滕王閣序》:“字文新州之懿範,帷暫駐。”
“模範”一詞早在漢代就已形成,王充《論衡·物勢》載:“陶冶者,初誕埴作器,必模範為形,故作之也。”因為它具有使器物成型的規範作用,所以就引申為值得人們學習或效法的榜樣,如揚雄《法言·學竹》:“師者,人之模範也。”具有榜樣含義的“模範”,漢代出現後,一直沿用至今。
“楷模”溯源
人們常把榜樣、模範稱為“楷模”。何謂“楷模”?原指兩種樹木——楷樹和模樹。楷樹又名黃連樹,相傳最早生長在孔子的墓旁。樹幹挺拔,枝繁葉茂,為諸樹之榜樣。模樹,其葉顏色隨節令而改變。春天呈碧綠色,夏天呈紅色,秋天呈霧白色,冬天呈墨黑色。一年四季色澤純正,亦為諸樹之榜樣。相傳此樹最早生長在西周初年政治家周公的墓旁。人們以樹喻人,把人的榜樣作用稱為“楷模”。
“鼻祖”出典
要解釋“鼻祖”,首先得從“鼻”字說起。“鼻”的本字原為“自”字。
“自”是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自”字都像人的鼻子模樣。在古時,“自”和“鼻”的讀音是一樣的,許慎《說文解字》載:“自,讀若鼻。”
“自”在古文中一般作第一人稱代詞即解為自己,既然“自”字做了人稱代詞了,那麼要寫“鼻”時,又該用哪個字呢?於是又造了一形聲字代替,在“自”字下加了一個聲符“畀”就出現了一個新字“鼻”。從此,“自”和“鼻”就有了不同的分工了。自的本意是“鼻子”,人們常常說到自己的時候指著鼻子。還可引申為介詞“從”、“自”,再引申為動詞“始”。《說文》裏有“今俗以始生子為鼻子”的說法,就是把生的第一個兒子稱“鼻”子。這裏的“鼻”的意思即第一、最初或開始的意思,這個意義正是從“自”而來。所以最早的祖先、創始的祖師就稱“鼻祖”。“鼻”即始義。
“老子”是“兒子
“老子”一俗語,目前人們普遍都把它當成“長輩”的含義來使用。其實在最初的時候,它的含義是“兒子”。
“老子”一詞最初來源於道教祖先李耳的俗稱——老子。據書載,老子為河南鹿邑人。《玄妙內經》《史記·老子傳·正義》諸書載,老子誕生時,是“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相傳李耳割開母親左腋誕生之後,母親見他一下地就是個白頭老漢,痛呼一聲:“我的老子呀(即“我的老兒子呀”)!”就昏厥過去了。於是後人就俗稱李耳為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