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往往榮耀地自稱為“老子”。殊不知,老子的真諦含義是“子”,即相貌老化了的兒子。
“凱旋”義探源
我們常稱得勝回來為“凱旋”。旋,即“回”之意;但“凱”為何意?
得勝為何稱“凱旋”?據《爾雅·釋天》:“南風謂之凱風。”它能催動萬物,使之茁壯成長,萬物欲顯出它們內心的喜悅,故以“凱”相稱(據邢良《爾雅疏義》)。凱風成了人們心目中的和祥之風,用音樂來表達就是凱樂。
在上古時,國之大事就是祀與戎。當征伐得勝回來,進“社”回報時,“王師大獻,則令奏愷樂”(《周禮·春司樂》),即“獻功之樂”。據《說文》
段玉裁注,“愷即凱也”。凱樂從不在其他場麵演奏,後來被作為勝利的象征保留下來,“凱旋”一詞也延用至今。
“敗北”的原意
古代為什麼稱戰敗為“敗北”呢?原來“敗北”的“北”是方位詞,是“背”的初文。《說文解字》中說:“北,乖也,二人相背。”由此,“北”引申為人體的部位與胸相對的背部。古人說敗北,意思是打不過轉背而逃。後人沿襲古人的用法,把失敗稱作“敗北”。
“幽默”的由來
“幽默”曾見諸《楚辭·九章·懷沙》,但和從英文Humour音譯過來的“幽默”一詞意義並不相同。僅僅因綴聯成詞的二字相同,便認為《楚辭·九章·懷沙》中“幽默”一詞,就是從英文音譯付夾的“幽默”這一詞語的根源,恐怕就未必恰當了。故而,“幽默”一詞是音譯的外來語。林語堂在20年代從英語“Humour”翻譯過來,最早見於在北京出版的《語絲》雜誌。這個譯名當時曾經有過異議:魯迅嫌它容易被誤解為“靜默”或“幽靜”。覺得不太妥當;李青崖主張改譯為“語妙”,但“語妙天下”,是句成語,且隻有言語而無動作,不能概括“幽默”的全部含義;陳望道擬改譯成“油滑”,但不夠確切,又有輕浮之嫌。後來,唐栩侯譯為“諧穆”,“諧”表示一麵,“穆”表示另一麵,合起來就成了“幽默”的整體,原是比較恰當的,但因“幽默”一詞已流行,且其含義已為人所熟悉,故一直沿用至今。
“話柄”小考
所謂“話柄”,就是指“談資”,即指被他人當作談話資料的言論或行為,但是,“話”怎麼會有“柄”呢?
據宋人筆記《天祿誌餘》記載:“古人清談多執鹿尾,故有談柄之名。”
宋代高僧吳道原曾在書中寫道:“棲雲寺大朗法師,每談論,手執鬆枝,以為談柄。”由此可見,“談柄”、“話柄”來源於古人閑談時,手執一物,資以助興。所以宋代詩人胡仲弓也將“話柄”引人《約枯崖話》詩中,其詩雲:
“清風資話柄,流水是詩瓢。”
宋明人亦有把“話柄”稱為“話靶”、“話把”、“柄把”的,其含義不變。
“谘詢”探源
目前社會上的各類谘詢活動,為人們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鉑交流信息提供了種種方便。檢諸典籍,“谘詢”一詞古已有之。
《三國誌蜀誌·後主太子璿傳》記載,蜀後主延熙元年正月立劉璿為皇太子,策有“谘詢典禮,敬友師傅,斟酌眾善,冀成爾德”等語,可見三國時已有“谘詢”一詞。
比它稍早,則見於東漢文學家王逸《九思·疾世》:“紛載驅兮高馳,將谘詢兮皇羲。”商務印書館新版《辭源》據以作為“谘詢”一詞的最早出處,其實不是。成書於戰國初年的《左傳·襄公四年》有“訪問於善有谘,谘親為詢”之句,《春秋左傳詞典》(楊伯峻等編)釋谘為“谘詢”。
溯始探源,“谘詢”一詞的最早出處應是《詩經訃雅·皇皇者華》五章:
“載馳載驅,周爰谘詢。”這是一篇君遣使臣之詩,意謂使臣悉心訪察民間疾苦以告天子。
“青春”小考
“青春”一詞原指季節中的春季。它始於漢代,為文史學家劉向首先使用。據劉向《楚辭·大招》載:“青春受謝,白日昭隻。”意即春季降臨,萬物複蘇,呈現勃勃生機。此後700多年間,文人墨客用“青春”一詞都是這個詞意。如杜甫的詩:“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青春”一詞引申為人的青春年少時,大概最初出現於文學詩歌中的比喻。西晉文學家潘尼《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中有這樣的詩句:“予涉素秋,子登青春。”素秋比喻老年,青春則喻為年少了。唐玄宗時期,詩人王維也賦予“青春”一詞新的含義,泛指人的青春時期。他寫了《洛陽女兒行軍》詩,其中有兩句:“狂夫富貴在青春,意所驕奢劇季倫。”與王維同時代的另一位詩人劉長卿《戲題贈二小男詩》中寫道:“欲並老容羞白發,每看兒戲憶青春。”於是,“青春”一詞逐漸失去春季的詞意,成為青年的代稱了。
“傻瓜”的由來
古時候,薑戎氏的祖先吾離被秦軍趕到秦嶺地區的瓜州。他的子孫就用地名來取族名叫“瓜子族”。瓜子族人勤苦、誠實、肯於,受雇於人時,不聲不響地埋頭苦幹不歇手,人們誤認為這是“愚蠢”,就把“愚蠢”的人稱為“瓜子”。清《仁恕堂筆記》有:“甘州人謂不慧子曰‘瓜子’。”甘州即今甘肅。後來,人們把“瓜子”和形容詞“傻”字聯係起來才出現了“傻瓜”
一詞。
“爬灰”有來曆
《紅樓夢》中,焦大罵賈府時說:“……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爬灰”是一俗語,又叫“扒灰”。指的是公公與媳婦發生不正當的兩性關係。
翁媳亂倫,為何叫做“爬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