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說法是,這一俗語源於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的兒子王等,早年辭世,他的妻子青年守寡,另築小樓居住。王安石出於對兒媳的關心,經常去探望她。而媳婦卻錯解了公公的意思,以為王安石心懷不軌,於是題詩於壁,以明心跡。王安石見了題詩,頗為尷尬,就用指甲扒去壁灰。這樣一來,外間就有了“扒灰”的說法。
顯然,這種傳說是牽強附會的,很可能是政敵捏造出來用以誣蔑王安石的。
另一種說法是:“爬灰”是諧音轉語。爬灰必汙膝,“汙膝”與“汙媳”
諧音。這一說法源於清代李元複《常談叢錄》:“俗以淫於子婦者為扒灰,蓋為汙媳之隱語,膝媳音同。扒行灰上,則膝汙也。”
這一說法似乎可信。但仍難以自圓其說:“爬灰”在生活中是不大可能的事。而“扒灰”者,又何以必定汙膝呢?
清代王有光另有一說。王氏在《吳下諺聯》中談到“扒灰”的來曆:過去,神廟遍地,香火特盛。為了敬鬼神,人們往往大量焚燒塗有錫箔的紙錢。日久天長,錫灰漸多,廟主將錫灰出售,倒能獲得好價錢。消息傳出,貪利之徒就往往到寺廟中偷扒錫灰。“扒灰”,偷錫也。錫、媳同音,以為隱語。
看來,王有光的解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扒灰”的目的是為了偷錫,而“錫”、“媳”諧音,“偷錫”轉為“偷媳”,這或是“扒灰”一語的來源。
“銅臭”的由來
東漢時,崔烈花了五百錢買了個司徒的官職。那時,稱丞相為司徒,司徒與大尉、禦史大夫合稱三公,三公是輔佐國君、掌管軍政大權的最高長官。由於崔烈此官職是花錢買來的,因此人們議論紛紛。一日,崔烈問他的兒子崔釣說:“我當上三公,別人有什麼議論?”崔釣說:“論者嫌其銅臭。”
那時的錢幣是銅製的,銅錢多而發臭,是人們諷刺崔烈花錢買官。此事見《後漢書·崔烈傳》。後來,人們便以“銅臭”一詞來諷刺隻知鑽錢眼的市儈氣。
“馬虎”傳奇
“馬虎”,來源於宋朝一個畫家。有一天他剛畫完一個虎頭,又有人請他畫馬。他就在虎頭後麵添了一個馬身,那人問他:“你是畫馬還是畫虎?”畫家說:“馬馬虎虎吧!”後來他把這幅畫掛在牆上日夜欣賞。大兒子問他畫的什麼?他信口回答是虎。二兒子問他,他又回答是馬。
後來,大兒出去打獵,見了一馬誤認為虎,一箭射去,後來賠了一匹馬錢。二兒外出碰上一隻虎,卻以為是馬,剛準備去騎,結果被虎咬住,斷送了性命。畫家在難過悲痛中燒毀了這幅畫,並寫了一首告誡世人不能“馬虎”的詩:“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大兒依圖射死了馬,二兒仿圖喂了虎。草堂焚毀馬虎圖,奉勸諸君寞學吾。”後來人們就把這個畫家稱為“馬虎先生”。
另有人撰文認為,世界上真有一種動物叫“馬虎”。
馬虎,生長在我國四川省川東與貴州省交界的白馬山上,山民稱它馬老虎。據說,這種珍稀動物體大如馬,形亦似馬,體表長有似虎的條狀花紋,凶猛的程度又勝過老虎,行動詭秘、迅猛、前爪鋒利,專以捕食野生動物和山民豢養的牛、羊為主。傳說老虎也懼怕馬虎三分,當老虎碰到馬虎,總是虎頭對著馬虎之頭與其搏鬥,不敢輕易轉身逃遁,生怕腹部被馬虎挖開,但搏鬥結果,常以老虎的失敗而告終。
馬虎到底屬馬科還是虎類還難定論,同那種似牛非牛、似羚非羚的動物被稱為牛羚一樣,把它稱為馬虎較為確切。
“王八”的由來
自古以來,罵人之詞以罵畜生、雜種、王八者占多。早先,這“王八”
一詞並無辱罵人之意。《史記·龜策傳》載八名龜之名,其八曰王龜。唐宋之前,俗稱王八的烏龜與龍、鳳、麟合稱為“四靈”,被視為祥瑞。古人以龜起名者甚多,對龜(王八)絕無貶意。
五代前蜀主王建排行第八,少時無賴,以屠牛、盜驢、販私鹽為事,裏人謂之賊王八(見《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八”作為罵人之詞大概源於此。清朝趙翼在《陔餘叢考》卷三十八中對“王八”一詞作了解釋,王八明人小說又謂忘八,即忘掉悌梯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個字,是無恥之徒。還有人將娼婦之夫比作王八,說龜不能性交,縱牝者與蛇交。罵人王八,意即其妻有外淫之事。再者,古娼家頭著綠頭巾,而後人以為烏龜之頭為綠色,於是稱娼夫為烏龜頭、王八。
“上當”溯源
很早以前,清河地方有一家姓王的富戶,在城裏開了一片當店。世代傳承,當店越開越大。但各房族人都懶於營業,而將名下的一份資產作股存在店裏,另外選擇一人,把典當營業事務全委托於他,族人就按股金分利金,遊玩過日子。
到了清光緒年間,主持店務的人叫壽芋。他是一個好讀書的文人,還喜歡校刻書籍,如《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就是由他刊行的,而對於典當事務反而很隨便。王氏眾族人見此情況都很不滿,想對他來一番傾軋。於是,從自己家裏拿一些無用的閑物件,到自家的當店裏來典當,還自估高價,要夥計如數付給。夥計沒有辦法,隻好照辦。就這樣,眾多的族人都來敲詐,日子一久,當店就破產倒閉了。
時人就此編了一句歌謠:“清河王,自上當。”把物件質於當店叫上當,由於王氏族人自家詐騙了自家,使得當店破了產,因此後來就把被欺騙使事情敗壞的叫作“上當”了。
“溜須”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