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由於一時不懂聯綿詞不能拆開的特點,曾鬧過許多笑話。比如“猶豫”一同是個聯綿詞,表示“主意不定”的意思。可是,很有影響的《顏氏家訓》卻說:“猶,犬也。人將(帶、牽)犬行,犬好像在人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如此往複……故稱猶豫。”這就望文生義而不確了。
聯綿詞是個不可拆開的聲音組織,有的雙聲,有的迭韻,有的既雙聲又迭韻,有的則既非雙聲又非迭韻(如“蝌蚪”)。此外,有的聯綿詞由音譯外來詞而組成(如“龜茲”,音丘磁),有的由擬聲詞而成(如“鏗鏘”),有的又由單音詞長言分化而成(長言分化即謂一字慢讀而成二字,如“孔”長言分化為“窟窿”,窟窿即為聯綿詞)。理解並掌握聯綿詞的特點,就不會把“望洋”當代動賓結構來看待。
“洋火”一詞由來
1827年,世界第一根火柴由英國化學家約翰·華爾克發明創造。1839年,英國商人帶了幾盒火柴,作為禮物進貢中國清朝道光皇帝。當這個裏麵穿著襯衫西裝,外麵穿著箭衣朝袍,腳登皮鞋,隻彎腰不跪拜的高鼻子、藍眼睛立在皇帝麵前,道光皇帝一看即麵現惱色。陪同大臣連忙跪奏:“夷邦之人,不識上國禮儀,皇上息怒,請觀夷人取火。”隻見英國商人在盒中取出一根木梗,將塗著紅色的一頭,在粗糙的小鐵板上,用力一劃,隨即發出噝噝聲音後“蓬”一響。火就燃起來,道光皇帝及眾大臣看得目瞪口呆,皇帝待燒完後才開口道:“洋人所發洋火取用方便。”從此,“洋火”一詞不脛而走,傳到民間。
五四運動後,甚或是“文革”以後,才改稱“自來火”或火柴。
“激光”的由來
激光是利用受激輻射效應建立起來的一種特速光源,是20世紀以來的重大發明之一。最初,有人把它意譯為“光的受激發射器”、“受激發射光”
等。上世紀50年代初,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辦了《光受激發射情報》。1964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寫信給該刊編輯部說:“光受激發射這一名詞,似乎太長。說起來費事,能不能改稱‘激光’?”於是,“激光”這個中文縮略詞,代替了上述譯名。港台譯為“鐳射”。
“交際”的出典
人與人的往來接觸,稱為“交際”。《孟子·萬章》有這樣一段記載:“萬章曰:‘敢問交際何心也?’孟子曰:“恭也。”宋朱熹《集注》:“際接也。
交際謂人以禮儀幣帛相交接也。”上段話的意思是,有一個叫萬章的人向孟子請教,交際時應以怎樣的態度對待對方?孟子答道應當取恭敬謙虛的態度。這恐怕是“交際”在我國最早的記載了。從這裏我們至少可以獲得這樣幾個信息: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的“亞聖”孟子已經清晰地記述了“交際”這個詞,此其一。其二,當時的學者對“交際”很重視,並已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其三,“交際”一詞的出現,說明當對社會人們的聯係擴大了。
不再處於“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封閉狀態了。
“藍橋”的由來
人們常用“鵲橋”表示夫妻相會,而用“魂斷藍橋”形容夫妻關係破裂。“藍橋”一詞從何而起呢?
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公元前320年,蘇秦向燕王講過一個“尾生抱柱”的故事。相傳有一個叫尾生的人,與一如花似玉的女子相約於橋下會麵,但女子沒來,尾生為了不失約,水漲橋麵抱柱死於橋下。
據《西安府誌》記載,這座橋在陝西省藍田縣的蘭峪水上,稱為“藍橋”。從此,人們把夫妻一方失約,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斷藍橋。”
“市井”四說
“市井”一詞,顯然是指市場、交易地。即與“市”的意義相同,如較早的《史記·循吏傳》有“白首不入市井”句。那麼,為什麼把“井”扯進“市”裏來呢?前人曆來有不同的看法。
東漢顏師古認為,“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將貨物於井邊貨賣,日市井。”這一說法誠然反映了古代淳樸風俗,但與《易》“日中為市”××辭不符,於是,同時人應劭《風俗通》主張:“人至市將有鬻賣者,當於井上洗滌令潔,乃到市也。”由於並非所有的貨物都要在出賣前洗滌,《管子》注者不以為然,他認為:“立市必四方,若造並之製,故日市井。”這是第三種看法。大約這種看法中“立市必四方”令人費解,明代田藝蘅在《留青日劄》中進一步解釋,“市中之道四達如井,因井路輳集之便易相交易,故日市井。”他並綜合前三種說法,折中認為“在國曰市,在野曰井”。說是說“市”、“井”是市場的兩種說法。
據江南良渚文化出土表明,五六千年以前,江南先民是在沼澤、湖塘上加一個“井”形的木柵,以便取潔淨之水飲用。可見,井字反映的不是商周以後的“水井”。看來,田藝蘅“市中之道四達如井”這一說法還是有見地的,那就是說交易總是在三岔路口、四岔路進行,即使在鄉村(野)也須岔路口,包括水井旁邊——按照古代井田製的想象,水井處於數宅之中,有四寢的路會集。總之從形狀看市場即從交通發達看市場,離“市井”的原義就不遠了。
“新聞”出典
我國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聞”字,“新聞”兩字連用,則見於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