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漢語文字來源使用(4)(2 / 3)

“五洲”的名稱,在利瑪竇所繪地圖(《明史·外國傳》中有說明)和艾儒略、南懷仁兩人著作中記載相同:一是亞細亞洲;二是歐羅巴洲;三是利未亞洲,今稱阿非利加洲;四是亞墨利加洲,今稱亞美利加洲,叉可分為南北二洲;五是墨瓦臘尼加洲,實際上就是今天的大洋洲。這最後一個洲名有些特別,需要作點說明。《職方外紀》《坤輿圖說》兩書都說,墨瓦臘尼加是因墨瓦蘭而得名。墨瓦蘭今譯麥哲倫,他是16世紀歐洲大航海家,曾帶領船隊從西班牙出發,越過大西洋,沿巴西海岸南下,經南美洲大陸和火地島之間的海峽(後來叫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西行直至菲律賓。自從麥哲倫船隊完成了這第一次環繞地球的航行以後,歐洲地理學界就確認地球的南半部有一塊未知的大陸,並給它取名為墨瓦臘尼加洲,隻是那裏的“疆域道裏尚莫得詳焉”。附帶說一句:此後直到培世紀中期,英國探險家庫克帶領的船隊才正式登上澳大利亞大陸,並在那裏建立起殖民統治,其時上距利瑪竇繪圖少說也有180年之久了。

至於“五洋”,那是舊時對於地球表麵水域的劃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冰洋。現代科學考察發現,舊時所說的南冰洋,實際上是一塊全被冰川覆蓋著的大陸,應改稱南極洲才對,這樣一來,原有五洲中,把美洲分為北美、南美,成為六洲,再加一個南極洲,共是七洲;原有五洋,減去一個南冰洋,還有四洋;七大洲,四大洋,這就是現今地理課本中的一致說法。

末了還要鄭重說明:“五洲”也好,“五洋”也好,本來都是實指的,但是後來虛化了,“五洲”變成了全世界的代稱,“五洋”變成了地球表麵水域的泛稱,因此我們今天在像用這兩個詞兒時,大可不必受數字“五”拘束,當然更無須改為“七洲”“四洋”。

“五車”與“八鬥”

“學富五車”和“才高八鬥”都是稱譽學學識淵博的。學識怎樣用車載鬥量起?原來這裏都有典故。

五車,出自《莊子·天下》篇:“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惠施是戰國時人。莊子說他方術雖多,卻雜亂不純,而且言而不當,評價並不高。所謂“其書五車”隻是說他藏書的豐富,大量的竹簡要用好多車輛裝下,但多而雜,也並非褒意。後人借“五車”之富來形容飽學之士學問淵博。

八鬥,是南朝謝靈運稱曹植時用的比喻。他說:“天下才共有一石,子建獨得八鬥,我得一鬥,自古及今同用一鬥。”看來,他對自己的才學也是相當自負的。後世便把“才高八鬥”這個比喻用作文才高超的讚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