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漢語文字來源使用(5)(1 / 3)

魯迅的散文名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個“三味書屋”,它在紹興城內魯迅故居的附近,是魯迅先生少年時讀書的地方。何為“三味”?原來取自“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古語。

其大意是:讀四書五經之類味如吃米麵,是食之本;讀經典史記味如吃喝佳肴美酒;而讀諾子百家學說,則味如醬醋,好比烹調中的佐料。“三味書屋”

的橫匾是清代乾嘉年間的著名書法家梁山舟書寫的。當時,匾的兩旁還懸掛著一幅木刻對聯:“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讀書。”

“三味”,還有一義指“勸學”,即“再三體味”——反複鑽研、體會、思考。

與“三味”音形近似的詞有“三昧”。“三昧”本為佛教用語,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譯,意為“定”、“正受”或“等待”,即止息雜慮,心專注於一境,正受所觀之法,能平等保持不昏沉,不散亂的狀態,為佛教重要修行方法之一。後來洋為中用,引申為事物的訣要或精義,如稱在某方麵造詣深湛為“得其三昧”。

“汗牛”與“汗馬”

成語中有“汗牛充棟”和“汗馬功勞”兩條。“汗牛充棟”是形容書籍極多,“汗馬功勞”則指戰功。

“汗牛充棟”語出唐朝,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給死去的好友陸文通寫墓誌銘,說到陸文通學識淵博,讀書多、藏書多,“處則充棟字,出則汗牛馬。”意思是書多得堆滿屋,往外運時牛馬累得出汗。亦作“充棟汗牛”。

“汗馬功勞”本出於《韓非子》一書,本作“汗馬之勞”。古代作戰多騎馬,馬在戰場上奔馳衝殺,往往累得汗流浹背。在於指這一特定環境,所以這個成語就特指戰功。後泛指工作成績。

“汗牛、汗馬”是“使牛出汗、使馬出汗”的意思。此外,還有“汗顏”,是羞愧得臉上出汗的意思,“汗簡”,是把竹簡燒出扡寫成史書。

“男子漢”的曆史

男子稱“漢”,始於西漢武帝時。當時因漢朝將士作戰勇猛,匈奴兵將稱漢兵為“漢兒”和好漢。

南北朝時有稱男子為“漢子”的。北齊文宣帝要任命魏愷為青州長史,魏堅辭不就。帝對人說:“何物漢子,我與官,不肯就。”

“好漢”,後來指男子中的“佳士”,唐武則天時,狄仁傑奉旨推薦“一好漢任長史”,他推薦荊州張柬之。《新唐書》稱張柬之為奇男子。蘇軾也有詩曰:“人間二好漢,誰似張長史。”

宋元後,“好漢”常被用來稱譽“仗義疏財,扶危濟困”之人。隨著時間的推移,“漢子”、“好漢”與“男子”相混合,構成了“男子漢”一詞。

“不倒翁”的來曆

今人把“不倒翁”一詞作貶義來解,殊不知“不倒翁”一詞的本意是個褒義詞。

在春秋時候,楚國的卞和一次遊荊州的荊山,采得一塊玉璞,外表看來是石,卻有美玉包藏其中。卞和兩次將這塊玉璞呈獻給楚王,楚王見是頑石,又聽信讒言,便先後剁去了卞和的兩足,逐出官門。卞和歎息而去。楚文王接位後,卞和見無人識室,懷抱玉璞,哭於荊山之下,楚文王得知後,覺得卞和哭之有因,便召來玉匠開鑿這塊玉璞。果然,鑿開石頭,中有美玉,命製成玉璧,命名為“和氏璧”。楚文王見卞和失去雙足仍堅持真見,不禁讚歎道:“真是個扳不倒之翁也!”後來就流傳為“不倒老翁”之說。

由此可見,今人所稱雲“不倒翁”,其實是“易倒翁”,東來東倒,西來西倒;隻有那些堅持真理的人才是真正的“不倒翁”。

“搖錢樹”的傳說

舊時傳說一種樹會結金錢,搖落之,可再生。西南地區漢墓出土的明器中,有搖錢樹。又據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樹記·搖錢樹》記載,我國北方民間有這樣一個傳統習俗,人們在神位前設瓶,裏麵插上鬆柏枝條,上麵再係上古錢、元寶、石榴花等物,稱搖錢樹,以求財源廣進。後人便把賴以掙錢的人或技術、物件喻為搖錢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