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漢語文字來源使用(5)(2 / 3)

“東道主”

東道主指東道上的主人。這個詞出在《左傳-僖公三十年》。魯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晉、秦兩國圍攻鄭國。鄭文公嚇得手足無措,急忙派燭之武去勸說秦穆公退兵。燭之武分析了當時的政治形勢,看出秦、晉兩國都要爭霸天下,秦穆公不會眼看著晉國吞並鄭國,造成對它的威脅。燭之武掌握了秦穆公這個心理,機智巧妙地說服秦穆公退了兵,這就是有名的“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燭之武對秦穆公說,鄭國在晉國的東邊,秦國在晉國的西邊,秦鄭之間隔著晉國,泰國即便打敗了鄭國,能夠越過晉國來占領鄭國的土地嗎?鄭國滅亡了,鄭國土地自然被晉國占領,這樣,晉國的力量就要比秦國大了,替別人打仗爭土地,增強了別人,削弱了自己,聰明人是不會這樣幹的。燭之武又說:“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如果保留下鄭國,以後貴國有事派使者到東方來,讓它在東路上的主人,負責供應他們缺少的東西,對君王也沒有什麼害處)。”這就是“東道主”一詞的出處。

後來,也有把“主”字省掉,以“東道”作主人的代稱的。《元曲選·薦福碑一》:“兄弟,請你那東道出來,我和他廝見。”這裏的東道,就指主人。

千夫指·孺子牛

魯迅《自嘲》中有著名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長期以來,對“橫眉冷對千夫指”的解釋,已形成了一種固定的說法:‘千夫’,在這裏就是說敵人,對於無論什麼凶惡的敵人我們決不屈服。”(引自《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千夫”,本指眾多的人。《周禮·地官》說:“掌邦之野,百夫有洫,洫上有塗;千夫有澮,澮上有道。”《吳子·論將》

說:“十夫所守,千夫不過。”白居易的《紫藤》詩說:“豈知纏樹木,千夫力不如。”蘇東坡在《送劉景文鈐轄》詩中說:“路人不識呼尚書,但見凜凜雄千夫。”由以上所引可知,“千夫”一詞曆來是指眾多的人或多數人,而絕對不是指獨夫民賊。“橫眉冷對千夫指”,是說“千夫所指的人”,即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指斥的人,與廣大人民群眾為敵的人。由於舊體詩詞受字數和格律的限製,其所用詞語往往有所省略,如蘇東坡《水調歌頭》詞裏“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一句,其中“無眠”是指“無眠之人”,而不是“無眠”本身。又如毛澤東《送瘟神》一詩裏的“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其中“六億神州”是說有六億人口的神州大地上,而不是說有六億個神州:弄清楚上述道理,也就不難理解魯迅的這一著名詩句了。

不過,有人認為,通讀魯迅寫給李秉中的原信(1931.2.4)就可知道所謂的“千夫”,大致包括了上海的“文壇小醜”、“通訊社員”、“小報記者”

等等。如果以上分析能成立,那麼“孺子”在原詩中本意則指海嬰,而“千夫”在原詩中本意指一切曾和魯迅對立的人。這裏麵當然包括在政治上迫害魯迅的人,也包括那些在不同時期內,雖非敵人卻曾無理攻擊、斥罵、嘲笑和諷刺魯迅的為數不少的人,如單為揭露、抨擊一小撮敵人,實不必以“目嘲”、“打油”的形式出之,而且,“千夫指”也就完全失去了“自嘲”、“打油”的意味。

關於“孺子牛”,有一個典故:齊景公晚年,非常寵愛小兒子荼。有一天荼撒嬌,硬要景公裝條牛給他牽著玩。景公拗不過他,隻好銜了一條繩子讓他牽看到處走,連連發出牛的叫聲。由於年歲大了,沒有走多久就眼花繚亂,一頭栽在地上,磕掉了一瓣門牙。於是“孺子牛”的典故就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