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牛”本來隻用於表示父母對子女的過分溺愛,經魯迅引用,“孺子牛”
就變成了鞠躬盡瘁為人民的意思了。
同誌
早在春秋時期,左丘明就對“同誌”一詞作了解釋:“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誌。”東漢人鄭玄更明確地說,同誌就是朋友。王充《論衡》中也用了“好友同誌”的說法。可見在古代就已使用“同誌”一詞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政黨出現了。為了表達政黨內部政治理想的一致,“同誌”便成了政黨內部的稱呼。在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國民黨內部就稱同誌。孫中山先生在1918年曾發表《告海內外同誌書》。1920年,毛澤東、羅學瓚等人在通信中也開始引用“同誌”這個詞。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在“一大”黨綱中規定:“凡承認本黨黨綱和政策,並願成為忠實的黨員者,經黨員一人介紹,不分性別、不分國籍,都可以接受為黨員,成為我們的同誌。”這是我黨正式文件中最早使用“同誌”
一詞。並對“同誌”一詞賦予了新的含義,表明黨員之間在為共產主義而奮鬥的大目標下的一種新型關係。
全國解放後,“同誌”這個稱呼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親切尊敬的互相稱呼。
中國人民
先秦時代還沒有“中國人民”這個詞,當時“中國”、“人民”隻是單獨使用,而且詞義有同於今天:“中國”本意是指京城,《詩經》雲:“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也指中原地區。“人民”是個複台詞,因為“人”與“民”
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說文解字》上說:“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民,眾萌也”。那麼,“中國人民”作為一個完整獨立的最小語言單位,是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的呢?查了西漢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找到了它的最早出處,文中有一句說山西、山東、江南、塞北所出的特產,“皆中國人民所喜愛”,這裏的“中國人民”一詞雖與先秦時期的意義並無大差別。但因為它第一次將二者聯在一起,構成偏正詞組,所以說是司馬遷最早創造了這一詞彙。
“國是”與“國事”
“國是”和“國事”兩個詞不時在報上出現,例如“共商國是”、“國事訪問”等。這兩個詞意義相近實有差別。“國是”,指國家大計,出自劉問《新序》:“楚莊王問孫叔敖曰:寡人未得國是”。現在多作書麵語言用。“國事”,即事情有關於國,如“國事在身”。此詞出自《周禮》:“辨其能而可任於國事者”。
“革命”一詞溯源
“革命”一詞的含義是實施變革以應天命。古時認為帝王受命於天,因稱朝代更替為革命。
現代意義的“革命”一詞,是孫中山先生倡議采用的。在這之前,從太平天國到興中會,都把自己的行動稱之為“造反”、“起義”或“光複”,向來不用“革命”二字。1895年9月,孫中山、陳少白、鄭弼臣三人自香港東渡日本,舟過神戶時,三人登岸買日本報紙看,報上登有一則標題為《支那革命黨領袖孫逸仙抵日》的新聞。看了這條新聞,孫中山對陳少白說:“‘革命’:二字出於《易經》‘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一語,日人稱吾黨為革命黨,意義甚佳,吾黨以後即稱革命黨可也。”從此,革命黨人自豪地把自己的行動稱作“革命”。“革命”一詞遂賦於了新的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