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趣詞新解(2)(1 / 3)

元雜劇《舉案齊眉》裏這個典故別有新意。盂光接過嬤嬤送來的飯,對嬤嬤說:“我與你說話,恐怕唾津兒噴在茶飯裏,有失敬夫主之禮。我高高的舉案齊眉,先著俺秀才食用者。”這裏已注入了講究衛生的內容。孟光是怕自己說話時唾沫噴在飯裏,才舉案齊眉的,並非“不敢於鴻前仰視”。此劇作者佚名,但從中可看出作者具有一定的衛生知識,盡管對衛生的注意還是被“禮教”所湮沒了。

“開卷有益”出典

宋太宗趙光義命李防等編了一部書,全書共1000卷,搜集和摘錄了1600多種古籍的重要內容,是一部頗有參考價值的書。這部書,是在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完成的,因此原定書名叫《太平編類》。宋太宗對這部書很重視,編成之後,曾親自看了一遍。他自己規定,每天至少要看二三卷。一年之內就全部看完了,所以這部書後來叫《太平禦覽》。當時有人認為,皇帝在處理國家大事之外,每天還要閱覽這部大書,未免辛苦,便勸他少看一些,也不一定每天都看,應注意休息。宋太宗說:“朕性喜讀書,頗得其趣,開卷有益,豈徒然也。”“開卷有益”,意思說:隻要能和書本接觸,總是有益的。

“落英繽紛”新解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首段寫桃花源奇麗的景色,必“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個對偶句最為優美動人,各注家對“落英繽紛”的注釋是:“落花滿地都是。繽紛,雜亂的樣子。”依此注:“落英繽紛”描寫的隻能是“流水落花春去也”的零落、殘亂的情景,顯然與文章主旨相抵牾。

“落”這個詞,古漢語有“下降”、“脫落”和“開始”三義,如李白《望廬山瀑布》“疑是銀河落九天”中的“落”,是降下的意思。杜甫《江南逢李龜年》“落花時節又逢君”中的“落”,是脫落的意思。“落”的這兩個古義,現代漢語依然沿用。而“落”的另一古義“開始”(見於《爾雅·釋詁》和《康熙字典》),現代漢語隻用於“落成”(開始建成)。麵不用於花卉的開放了。“落”取“始”義,“繽紛”取“繁盛貌”,“落英繽玢”謂初開的桃花很繁豔。這才與上句相諧,構成一幅春意盎然令人陶醉的畫麵,而與文章主旨渾然契合。

“新婚燕爾”的變化

“新婚燕爾”這一成語,本出自《詩經·邶風·穀風》中“宴爾新昏(婚)”一句,這裏“燕”與“宴”在古漢語中是通假字。都是安樂的意思,因此“新婚燕爾”也可寫作“新婚宴爾”,或“宴(燕)爾新婚”。不過,出於賀者祝新婚夫婦如燕子比翼而飛的心願,如今人們多將這成語牛的“宴”

寫作“燕”。對於這成語“燕”與“宴”的通假,稍有古漢語知識的人都知道,沒有新說異議。

問題在“新婚燕爾”這成語意義的古今變化。《詩經·邶風’穀風》是一首被丈夫遺棄婦女的怨歌,所說的“新婚”是指另尋新歡丈夫的再次結婚,其涵義與初娶的“舊婚”相對。“新婚”這詞的本義,與古詩“上山采蘼蕪”、杜甫《佳人》詩,以及白居易《新樂府·母別子》中所說的一“新人”

相似;“新人”不是指初娶之妻,而是新娶之婦。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隨著社會生活發展變化,從曆史上看,“新婚燕爾”這成語的本義,至遲在宋代已有了變化,用它來指初娶。為此,南宋學者洪邁在其所著的《容齋隨筆》卷八“談叢失實”中指責“今人乃以初娶為宴爾,非惟於詩意不合,且叉再娶事。豈堪用也”。盡管這位先生批評他人用“新婚燕爾”乖離本義,但是大家都用它來指初娶的“失實”,還是沿著曆史長河一直流傳下來。

“不盡人意”是何意

報上時常有“不盡人意”之詞,如“高手表現不盡人意”,讀來頗以為怪。所謂“不盡人意”,揣其意是“不盡如人意”當從“盡如人意”一語化出。按:“盡”,完全,範圍副詞;“如”,符合,動詞。不盡如人意,是說如果人的表現不能完全符台大家的心願,亦即不能完全令人滿意。現在來個“不盡人意”,保留副詞而抽去動詞,就不知所雲了。若勉強把“盡”當成動詞(如“餘意未盡”的“盡”),把“不盡人意”解作“不能完全表達大家的心意”,似亦可通,但顯然不是原話的本意。

成語並非一成不變,如“固步自封”已演變成“故步自封”,“可望而不可即”,也已被“可望而不可及”取代;隻要文從字順,不妨約定俗成。但像“不盡人意”之類,連字麵都無解,怎麼能叫人認可呢?已經流行了一個似通非通的“親眼目睹”。希望不要再流行開一個根本不通的“不盡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