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漢語言文化(1)(1 / 3)

語言小史

遠古時代,不同的人類共同體就產生了各自的原始語言。後來,語言隨著社會的瓦解而分化,又隨著社會的統一而融合,在氏族不斷遷移和分散的情況下,語言分化過程占優勢,階級和國家出現後,分化過程和融合過程交叉進行。這樣就形成了現在的多種語言。

在社會大動蕩大分化時,一種語言的不同方言會隨之分化為獨立的語言,而新的國家政治力量又把這種分化結果固定下來。例如:在羅馬帝國解體後,古拉丁語也隨之衰亡了,而從6世紀到9世紀,在民間拉丁語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意大利語、法語、羅馬尼亞等等羅曼係語言。

語言的統一過程,除了不同方言集中為民族共同語之外,還有異族語言的交融。例如,在11世紀,不列顛島被法國的諾曼族征服,很長時間內英國貴族講法語。在中古英語時期,英語和法語都在交融。結果是英語取得勝利,1362年,英王規定英語為英國統一的語言。但在現代英語中留下很多法語的措詞,這就是交融的痕跡。

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形成,也是語言交融和統一的過程。漢族在曆史上曾多次受少數民族的統治。近1000年來,北京先後成為遼、金、元、明、清五個朝代的首都,其中有四個朝代是由少數民族(契丹、女真、蒙古、滿)統治的。但是由於漢族人口眾多,有高度發展的文化,在語言交融過程中漢語終於成為勝利者。而且,由於政權長期統一的作用,吳語、閩語、粵語等等方言都沒有分化為獨立的語言。

漢語是智慧的語言

漢語,在國外也有人稱之為華語。美國語言學家蓋利·吉寧斯在他的《世界語言》(英文版)一書中提到漢語時說:西方語言學家們經過長期多次交流看法之後,認為“漢語是智慧的語言”。

這是令人滿意和自豪的。世界上還有什麼比“智慧”更為寶貴的東西呢?

在謳歌漢語優勢或優越性方麵最值得一提的人物是魯道夫·弗萊奇博士。

他在一本談英文寫作技巧的書中,十分詳盡地講了漢語的優越性。他說:約在50年前,全部語言學家幾乎都認為中國語是人類的“嬰兒語”——可是大家都錯了:原來中國語(指漢語)是世界上最成熟的語言。幾千年來,中國人不停地簡化著自己的語言,才得以出現現在的樣子。

他還特別強調說:幸虧語言學家們做過研究,我們現已查明,原來幾千年前的中國語也有格位詞尾、動詞詞形變化和煩人的語法;也和許多別的語言一樣又嚕蘇,又不規則,又麻煩。但是,經過一代代中國人的“琢磨”,它卻成了圓潤而流暢的意念表達“機器”了。這豈止是一種語言,簡直可以說是一部精心設計的最新式,因而也是最巧妙的機器,沒有任何一種拚音化的語言能像它這樣:提前把語言的預製件生產出來……從弗萊奇的論述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對漢語的簡潔性、準確性、嚴密性、先進性以及它的科學性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從根本上否定了19世紀末或20世紀初強加給“中國語”的荒謬論點。他的論斷可貴之處還在於:他說明了我們中華民族(以漢語為代表)的語言文字在人類曆史發展的長河中,不是落伍者、不是掉隊者、沒有因循守舊;它是在曆經滄桑,不斷地自我完善的過程中,把那些語法複雜、詞法複雜的陳舊語言遠遠地拋在了後麵。他反複強調,正是中國人的“幾千年的努力”才把“西文語法書裏的種種麻煩拋個精光”,最後“隻留下幾千個單字和若幹條效率極高的排字規則”。

對這些話當然不能迷信,但也不能充耳不聞。如果是自己說自己好,那叫王婆賣瓜,自賣自誇;而別人說我們好,又不是出於某種偏見或有意吹捧,那麼,我們就不能不認真思索一下了。

“漢語”和“中文”

“漢語”和“中文”是既有聯係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漢語”是漢族語言的簡稱。我國是多民族國家除漢語以外,尚有滿、蒙、藏、朝鮮、維吾爾等兄弟民族語言,通常說的漢語,不包括其他民族的語言,但包括使用漢語地區的方言。由於漢族人數眾多,使用漢語的地區廣闊,漢族文化曆史久遠,漢語自然成為我國的主要語種,也是曆代的官方語言。

“中文”是中國語文的簡稱,它與“漢語”的區別嚴格來說,漢語是指口講、耳聽的語言,“中文”還包括閱讀和書寫的問題。

“語文”名稱的來曆

清末廢科舉、興“新學”時,有一門功課叫“國文”,教的是文言文。

“五四”運動以後,白話文興起,小學“國文”改稱“國語”,側重白話文,提倡教學接近群眾實行語言;中學仍稱“國文”,側重文言,但加入一定白話文。1949年6月大陸大部解放,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在研究全國範圍使用的教材時,確定中小學都應以學白話文為主,中學逐漸加點文言文,作文則一律寫白話文,並要求學生在口頭上和書麵上能掌握接近生活實際、切合日常應用的語言。同時,采納了葉聖陶的建議,不再用“國文”和“國語”兩個名稱,一律稱為“語文”。

官話·國語·普通話

官話、國語、普通話這三個名詞是在中國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對中華民族共同語的不同稱謂。然而,這三種稱謂在英文中都對應同一個單詞-Mandarin。經查詞典,Mandarin的漢語釋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