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雨”作為最古老的性交隱語,可溯源於《易經》。《易·乾·象》謂:
“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其中的“雲雨”與“品物流形”相關聯。意謂耕雲播雨,才能化生萬物,這裏已有創造生命的象征意義。更富有的意味的是《周易·小畜》中的“雲雨”已具有性的象征意義。
《小畜》卦九辭謂“密雲不雨,自我西部。”其卦象作,即乾下巽上,按說卦的解釋,乾為老男,巽為長女,老男遇長女交歡自然不悅,所以九三爻辭謂“夫妻反目”。顯然,“密雲不雨”之“雲雨”已是十足的性關係用語。
古人以“雲雨”作為男女性行為之隱語,當源於對大地相交化生萬物的認識。雨與雲一樣都是天地交感的自然現象,因而雨同雲含有性的隱義。
“雲雨”作為男女性行為之隱語,一般皆認為此詞出於戰國時期楚國辭賦家宋玉的《高唐賦》中。辭曰,“妾在巫之陽,高丘之陰;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在這裏宋玉描寫了楚王與巫山神女的歡會。
神女說她朝為雲暮為雨,總離不開陽台。後人也因之以“陽台”代指被愛戀的女子棲居之所。雲夢之台、陽台也均成為男女性活動場所的隱語。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李白曾多次借用陽台之典故,來表達他對率真性愛的追求,例如:“安石東山三十春,傲然攜妓出風塵。樓中見我金陵子,何以陽台雲雨人!”(《出妓金陵子呈盧六》)“美人美人兮歸去來,莫作朝雲暮雨兮分陽台。”(《寄遠》)和“相思不惜夢,日夜向陽台”等。
在我國古代社會,每逢於旱祈雨,必然伴隨著男女性行為的儀式,男女性交是祭神祈雨的必要行為。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上雨篇》記:“四時皆以庚子之日令吏民夫婦皆偶處。凡求雨之大禮,大夫欲匿,女子欲和而樂。”南宋羅泌《路史·餘論》引董仲舒《請雨法》稱:“令吏妻各往視其夫到起雨而止。”這裏無論是“夫婦偶處”還是“吏妻視其夫”。都是通過男女性交來引發天地交媾的行為,從而達到降雨的目的。雨在人們的觀念中就是天地性行為的結果。封建社會中的妓女祈雨正是這種觀念的表現。理解這一點,才能真正理解為何我國古代社會一直用“雲雨”來隱喻男女之間的性關係行為。
“食”也是古代的性隱語。食欲和性欲是人的兩大本能,一個是自身生存的需要,一個是繁衍種族的需要。孟子就說過:“食、色,性也。”古人將性看得並不如後世那樣神秘。他們覺得,人之有性欲如人之有食欲一樣自然,因而,他們以為,人的性欲滿足了就如早飯吃飽後食欲滿足了一樣。於是他們創造了“食”、“朝食”這樣的隱語。如《詩·鄭風·狡童》“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情人(狡童)沒有來,少女不得遂其願,故寢處不寧。這種不安,實質上是一種性的躁動。又如《陳風·株林》寫靈公與夏姬“乘我乘駒,朝食於株”,“朝食”並不是指他們浪漫的野餐,而是指他們見不得人的行為。再如《楚辭·天問》:“胡維嗜欲同味,而快朝飽。”大禹治水,被奉為神明,他卻與塗山女私通於台桑,故詩人詰難。
難道犬禹和老百姓嗜欲相同,隻求逞一時的快樂嗎?聞一多以為,“朝飽”
即“朝食”,也指通淫。
食則飽,不食則饑,故“饑”、“朝饑”成了性饑餓的隱語。如《周南·汝墳》:“未見君子,如調饑。”這句詩“以思食比思夫”。饑餓,調饑即朝饑,指性饑餓。
和“食”相關的另一個隱語是“對食”。
《漢書·外戚趙皇後傳》記載,“房(宮女名)與宮(宮女名)對食。”東漢人應劭解釋說:“宮人自相與為夫婦名對食。”很顯然,“對食”即當今所謂同性戀。同性戀是一種性反常行為,它是指在特定環境下產生的性意識變態。在古代,封建帝王荒淫無恥。三宮六院,粉黛三千,犧牲了大量少女的青春。這些幽禁的宮女囡不得與異性接觸,性意識發生變態是不足為怪的,“對食”作為同性戀的隱語千百年來也一直在宮中流傳。
“對食”開始專指女子同性戀,到後來,女子與閹者的不正常行為也稱“對食”。南漢時,宮中有一條規矩,作狀元者,必先受宮刑。這些受閹的狀元多成為宮女的對食伴侶。故羅履先《南漢宮詞》雲:“莫怪宮人誇對食,尚衣多半狀元郎。”因性戀對象為狀元郎,所以這些宮女不僅不隱諱,反商矜誇於人。
同性戀者,男女都有。在古代,稱男子同性戀的隱語為“斷袖”、“分桃”。“斷袖”出自於漢哀帝與其幸臣董賢的故事。《漢書·佞幸傳》記載,董賢“為人美麗自喜”,哀帝很愛他。賢“常與上臥起”。一天晝寢,帝醒而賢未覺,“帝不欲動賢,乃斷袖而起”。“分桃”說的是衛靈公與其男寵彌子瑕的事,彌子瑕與衛靈公遊於園,“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君。”但史書中也偶有以“對食”指男子同性戀的。據《舊唐書·五行誌》記載,“長慶四年四月十七日,染坊作人張韶與蘇玄明於柴草車內藏兵仗,入宮作亂,二人對食於清恩殿。”這當是“對食”這個隱語的變通用法。
劉勰在論述隱語的功用時說,隱語“大者興治齊身,其次弼違曉惑”。
古代的性隱語雖不關修身齊家、匡時正俗的宏旨。但它反映了一定的民族文化心理,“破譯”這些隱語、我們能穿透曆史的迷霧,更清晰地了解民族文化發展的脈絡。
俗語
俗話,作為一種口頭流傳的、形象的、定型的語句,是人民群眾的口碑,反映著時代的風尚和人們的思想感情,幾乎人類社會文明的各個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都有它攝取的“鏡頭”。或讚揚,或批評,或進諫,無不出自肺腑。俗語在曆史上名稱繁多,如稱俗言、俚語、俗諺、古諺、諺語、鄙俚詞、恒言、常語等。俗語的範圍比較廣,包括諺語、俚語及口頭上常用的成語等。俗語這一老百姓的口頭創作,大致可分成三種類型:一、寓意型,如:“人心不足蛇吞象”、“拆東牆,補西壁”、“睜著眼睛說瞎話”;二、說明型,如:“十個指頭有長短”、“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兵糊塗一個,將糊塗一群”;三、形容型,如:“一個針尖,一個麥芒”、“螞蟻啃骨頭”、“宰相肚裏好撐船”等。它們之間也有交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