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漢語言文化(3)(3 / 3)

俗語與格言、歇後語、常用語、慣用語以至方言土語、標語、口號之間,存在互相轉化、借用的現象。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句式自由,可長可短,沒有固定格式。但俗語顧名思義更加通俗,較少文氣,因而更靈活、通行,更具風趣幽默和俏皮,也更擅於描摹世態風情。像“打腫臉充胖子”,“豬八戒倒打一耙”,“偷雞不著蝕把米”,這樣把意思表達得淋漓盡致的俗語,詼諧有趣,也增加了表達的表現力量。

俗語雖俗,在社交場合和文學作品中卻隨處可見,被大量運用。如“千裏搭長棚,沒有個不散的筵席”被曹雪芹寫進《紅樓夢》中,頓覺風采、典雅起來;“借酒消愁”入了李白的詩,成為“舉杯消愁愁更愁”,內涵更豐富了。也有相反的情況,古詩文中的名言、佳句,流入民間成為俗語,如:

“朽木不可雕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以五十步筆百步”、“來而不往非禮也”等等,均載於先秦諸書,至今還活在人們口頭。“近水樓台先得月”(俞文豹)這句意境優美的詩,現在則被當作鞭撻一種不合理現象的俗語而流傳了。

有的俗語,因使用場合的不同和語氣的變換,褒貶意思完全兩樣,有的則因時代觀念的變化而作用大不相同了。比如“新官上任三把火”,既可作為寄予希望之詞,也可喻為沒有長勁。又比如說某某“人老心不老”,可解釋為此人老當益壯、老驥伏櫪;換一種場合和語氣,會看作此人不識時務,這大把年紀還事事占強。而“吃不了,兜著走”,多年來一直被看作是挖苦人、嘲弄人的俗語,可是某餐館為了杜絕浪費現象,動員顧客將未動過的美肴帶走,並給顧客備有簡便衛生的包裝袋,這一倡議頓時受到歡迎。於是在特定的環境下,這句俗語一下由“貶”變“褒”,生發出新的涵意。在重農輕商的時代,“萬事農為本”這句俗語很吃香。而在發展商品經濟的今天,人們又從實踐中總結出“無農不穩,無商不活,無技術不富”這樣帶有經驗性的話。

近幾年不斷出現新的俗語,如一陣風刮來,不脛而走,雖不知從哪兒開始產生,卻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請看俗語中對種種不正之風的無情揭露:

“上梁不正下梁歪”;“吃人的口短,拿人的手軟”;“上班一杯茶,下班抱娃娃,心懷小九九,嘴裏喊四化”;“酒杯捏扁了,筷子嗍短了,椅子坐散了,離群眾越來越遠了”;“八點上班九點到,一杯茶水一張報。翻翻文件到午後,吃了中飯車馬炮”;“平平穩穩占位子,忙忙碌碌裝樣子,吃吃喝喝混日子”;“盯的是票子,謀的是房子,保的是位子,為的是孩子”;“點上稀客,麵上遊客,桌上常客,燈下撲克”;“孩子孩子你快快長,趁著爸爸當著長,要是爸爸下了台,你這輩子算自來”;“外國有個加拿大,中國有個大家拿。

不要白不要,不拿白不拿”;“黨委書記講理想,廠長經理包和獎。搞生產靠阿鄉(民工),正式工人白相相(玩)”;“包公在舞台,真理在講台,當官靠後台,發財靠亂來”;“抽支煙不管事兒,喝頓酒管一陣兒,不送東西不辦事兒”;“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商品權力化,權力商品化,國家一化也不化”;“想致富,掘墳墓。要發財,使勁挖。深挖洞,廣收貨。工農知學幹,全民玩破爛,休挖我倒他出境,‘生產自救’有門路”……何等分明的愛憎,何等犀利的言詞。

此外還有一些俗語令人深思,如“三個諸葛亮,不如一個臭皮匠”;“一工交,二財貿,實在不行上文教,打死也不去街道”;“中央是執政黨,地方是自由黨,企業是在野黨,農村是地下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掙票子的不如有門子的,有門子的不如有位子的”;“老大靠了邊,老二分了田,老三盯著錢,老四上街喊……老九上了天”;“50年代人愛人,60年代人幫人,70年代人整人,80年代各人顧各人”;“小夥姑娘找對象,美國、日本再西洋。老夫少妻新潮流,到了國外包福享”。

民間秘密語

自古以來,在各種層次的社會集團或群體中,出於各自文化習俗及交際所需,往往創製、流行一些適合各自層次與群體的特殊語彙,用以部分代替某些與之相應的一般語彙,其中尤以身處中、下層文化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最為普遍,此即大別於今所謂密碼、專科術語之類的民間秘密語。民間秘密語是民族民俗語言的一種,由於民間文化具有極強的傳承性、滲透性。民間秘密語亦往往為處於上層文化的達官貴人、文人學士所青睞。其中,有一些民間秘密語彙如“扯淡”、“掛彩”、“窟窿”、“煞風景”之類,已進入漢語普遍語彙:有的成為方言語彙,如東北話中的“頂硬”、“打食兒”、“踩盤子”、“出血兒”、“花舌子”之類,即出自東北胡子的黑話,若以發生學分類法分類的話,中國民間秘密語大體司分為三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