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寓奇巧豐厚於平直淡然之中(2 / 2)

法國著名理論家聖佩韋說:“不去考察作家而要判斷他的作品,是很困難的。”詩歌和詩人需要的是坦蕩和寬容,詩歌永遠是民族精神的一種崇高的意象。作者善於從中國古典詩歌藝術中汲取營養,加深了作品的穿透力。作者18歲當兵離開父母和故土,彈指間已三十多年過去。這些年隨著年齡的增長,思念親人和故土的情愫日漸增長。《思鄉》《陝西耀縣香山》《夜聽鷓鴣聲》幾首詩則反映了他思念親人和故鄉的情緒和痛苦。“塞上風聲地應天,秦中應是雪綿綿”“樹高高千尺,落葉也淩霄”“故裏鄉情春夢頻,桃花潭水繪山村”,他沉湎於故鄉的一草一木,在一片氤氳的光裏,凝視大自然的變化,諦聽生命的秘密,溢露著作者內心沉重的哀傷。他在平凡的生命之間體會親情和沉默,在反思和懷念中責問自己的靈魂,在親情的詠唱中獲得生機和力量。《送友人》《憶A君》《四十感懷》,“明月窗前誰黯神,天涯遊子記憶新”“夜遙始知夢太短,思緒紛飛到枕邊”“映地殘霞紅似水,斷魂芳草碧連雲”“今日駐足岸邊柳,君已作古舟無影”,這些詩沉鬱頓挫,激蕩衷腸,彌漫著一種疼痛感。

我們知道,詩歌可以在形象和抽象之間提取內涵,可以用純淨、獨特的語言形式給看似平凡的事物賦予盎然的生命。作者是一個孜孜不倦善於學習之人,他忠誠藝術、眷戀生命,拒絕平庸與膚淺、喧囂和浮華,磨煉出一種熱愛藝術緘默的力量,使作品形成真誠和清純的風格。《遊西夏離宮舊址》《陶樂感懷》《惠農紅柳灘》《佳縣香爐寺》,在這幾組詩中,隱含著對生命短暫、歲月倉促的感歎,書寫了對大自然生長消亡的感悟和反省,一種深刻的沉痛感充溢著作者的內心,反映了作者的憂患意識和誠實的藝術態度。

在這本詩集中,作者涉獵的內容很多,由於他多年靜觀沉思,堅守寧靜與超然,在思想藝術上不斷調整和升華。“桃花源裏第一泉,菜花桃花香滿地”“金戈鐵馬賀蘭路,翰墨書香六盤山”,體現詩人的獨特視角、文化素質和精神內核,從而賦予詩以生命的欣喜和寧靜。

有位作家說過:“最大的美麗是創造。”“閱讀最大的特點是雙重感受。”對於詩人來說,創作最重要的是找到屬於自己的眼光,一麵是文字灼人的魅力,用詩的個性傳播自己;另一麵是文字厚重的分量,記錄曆史,感染讀者。

進海的詩歌具備了這樣的雙重感受。

2013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