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在於好利,害在於親小人。

——《尉繚子·十二陵》

禍患產生於貪利,災害產生於親近道德低下的人。

匠人成棺,不贈人死。利之所在,忘其醜也。

——戰國·慎到《慎子·逸文》

木匠製造棺材,不厭惡人家死人。原因是他想獲得利潤,因此就忘記了這種想法的醜惡。

石有玉而傷其山。

——《逸周書·周祝》

山石中如果含玉,那麼必因此而受損害。喻指事物總是利弊相半的。

忌而不得是生事,欲而不得是生詐。

——《逸周書·周祝》

因妒忌而沒有得到的東西就鬧事,因貪欲而沒有得到財物就會產生欺詐。

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

——《戰國策·秦策一》

在朝廷中爭奪名譽,在集市上爭奪私利。

聖人甚禍無故之利。

——《戰國策·趙策》

品德高尚的人是不會為無故獲利而招禍的。

夫孿子相似者,唯其母知之而已;利害之相似者,唯智者知之而已。

——《戰國策·韓策》

雙胞胎的麵貌極為相似,隻有母親才能區分;利與害有時也很相似,隻有明智的人才能區別開來。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戰國·呂不韋等《呂氏春秋·義賞》

把湖泊裏水弄幹了去捕魚,難道還捕不到魚嗎?可惜明年就再也沒有魚了。喻指隻顧眼前利益而破壞長遠利益。

利者倍於今,而不便於後,弗為也。

——戰國·呂不韋等《呂氏春秋·長利》

利益在今天雖然可以獲得幾倍的功效,但是對今後卻會造成較大的損害,這樣的事是不能做的。

未嚐傷而不敢握刃者,見其有所害也。

——漢·劉安《淮南子·泛論訓》

沒有受傷而不敢握刀刃的人,這是早知有害的緣故。

事或欲以利之,適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

——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

有時想對事物有所好處,卻正好損害了它;有時想對事物有所損害,卻反而成全了它。

惟不求利者為無害,惟不求福者為無禍。

——漢·劉安《淮南子·詮言訓》

隻有不貪圖利益才能無害,隻有不企求幸福才能無禍。

禍與福同門,利與害為鄰。

——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

禍與福,利與害,是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

得其所利,必慮其所害;樂其所成,必顧其所敗。

——漢·劉向《說苑·敬慎》

當某物給你帶來利益時,一定要想到它會給你帶來什麼害處;喜愛它的成功,一定要想到它的失敗。

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義所在。

——漢·賈誼《新書·階級》

不輕易接近利益,也不隨便逃避禍患,關鍵在於是否符合正義。

青蠅嗜肉汁而忘溺死,眾人貪世利而陷罪禍。

——漢·班固《難莊論》

蒼蠅特別喜歡吃肉湯而不顧淹死的危險,許多人貪圖私利而陷入犯罪的災難。

自古於今,蔑有好利而不亡者。

——漢·王符《潛夫論·遏利》

從古至今,沒有哪個貪婪地追求利益之人不自取滅亡的。

有益於化,雖小弗除;無補於政,雖大弗與。

——漢·王充《論衡·薄葬》

有益於教化,即使小也不應該廢除;無補於國家利益,即便大也不應該保留。

利於彼者必耗於此,猶陰陽之不並曜,晝夜之有長短也。

——漢·桓寬《鹽鐵論·非鞅》

有利就會有弊,就好象日月不能並行照耀,晝夜有長有短。

利為害本而福為禍先。

——漢·韓嬰《韓詩外傳》

利益是禍害的根本,幸福是禍害的先導。

禍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禍害沒有比貪圖利益更嚴重的,悲傷沒有比內心受到傷害更痛苦的。

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

——漢·司馬遷《史記·範睢蔡澤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