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不獨變人氣質,且能養人精神,蓋理義收攝故也。
——《安得長者言》
讀書不但能改變人的氣質,而且能培養人的精神,大概是(書中的)理義能夠被吸收的原因。
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
——《安得長者言》
關起門來就是進入深山,讀起書來隨便什麼地方都是淨土。
凡讀史,不徒要記事跡,須要識治亂、安危、興廢、存亡之理。
——《二程遺書·卷十八》
凡是讀史書,不但要記住事跡,而且必須要認識到治亂、安危、興廢、存亡的道理。
古人之言,學之多弊,不可不救。
——《關尹子·九藥》
古人的言論,學習它的人由於常常不能真正理解因此產生很多弊病,不可不加以救治。
躬自寫乃當十遍讀。
——《桓子新論·閔友第十五》
手抄寫一遍能抵得上閱讀十遍。
讀書有不解處,標出以問知者,慎勿輕自改竄,銀根之誤,遺笑千古。
——《荊園小語》
讀書遇到不理解處,(應當)標出記號,以便向理解的人請教,千萬不要輕易地自我改動,留下銀朱批改的錯誤痕跡,會使後人恥笑的。
靜坐自無妄為,讀書即是立德。
——《荊園小語》
靜坐自然不會出現胡作非為,讀書就是樹立品德。
每讀一書,且將他書藏過,讀畢再換,其心始專。
——《荊園小語》
每讀一本書,就將其他書收藏起來,讀完之後再更換,如此這樣用心才能專一。
人亦有言,靡哲不愚。
——《詩經·大雅·抑》
人們有這樣的說法,真正聰明的人,表麵若愚。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詩經·大雅·民》
既聰明又智慧,因此能保全性命。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論語·衛靈公》
整天聚集在一處,說話不涉及正經事,好賣弄小聰明,是很難有成就的!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論語·衛靈公》
聰明的人不失掉人,也不會說出不妥當的話。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公孫醜上》
人有是非之心,這是有智慧的開端。
人之有德慧術智者,恒存乎疢疾。
——《孟子·盡心上》,
人的道德、聰明、本領、才智,常常是伴隨在同災難作鬥爭中產生的。
大巧在所不為,大智在所不慮。
——《荀子·天論》
能工巧匠也有辦不到的事,大智慧的人也有考慮不周全的事。
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
——《荀子·修身》
肯定正確的,否定錯誤的,稱之為聰明;否定正確的,肯定錯誤的,稱之為愚蠢。
淺不足與測深,愚不足與謀知。
——《荀子·正論》
與淺薄的人不能探索深奧的問題,與愚蠢的人不能商討謀略。
愚而自專,事不治。
——《荀子·成相》
蠢笨並且又專橫,國家大事就處理不好。
知者之舉事也,滿則慮嗛。
——《荀子·仲尼》
聰明人辦事情,即使辦得很完滿,也常常想到不足,因此能防止驕傲。
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
——《荀子·非十二子》
說話恰當,是智慧的表現;沉默的適當,也是智慧的表現。
知者明於事,達於數,不可以不誠事也。
——《荀子·大略》
聰明人清楚該做哪些事,精通事物的道理和變化的規律,要尊重這樣的人,老老實實地向他們學習。
藍苴路作,似知而非。
——《荀子·大略》
炫耀自己的聰明,或搞陰謀詭計,自以為高明,其實是最愚蠢的。
多言則文而類,終日議其所以,言之千舉萬變,其統類一也,是聖人之知也。少言則徑而省,論而法,若扶之以繩,是士君子之知也。其言也,其行也悖,其舉事多悔,是小人之知也。齊給便敏而無類,雜能旁魄而無用,析速粹敦而不急,不恤是非,不論曲直,以期勝人為意,是役夫之知也。
——《荀子·性惡》
說話很多並且條理清晰,合乎禮義法度,語言千變萬化,中心明確,原則堅定,這是聖人之智。話說得少,直截了當,有條理,有法度,這是士君子之智。說話荒誕,行為背離正道,經常犯錯誤,這是小人之智。口齒伶俐,但言語不合乎禮法製度;有點技藝,卻沒什麼用處;反應敏捷,但是非曲直不明,隻是以勝過別人為滿足,這是販夫走卒之智。
愚者笑之,智者哀焉;獨夫之樂,賢者喪焉。
——《商君書·更法》
愚笨的人高興的,正是聰明人哀痛的;狂妄的人歡樂的,正是賢慧的人悲悼的。
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
——《商君書·更法》
蠢笨的人事情成功了還不知道成敗,聰明的人卻能從事物發展的開端看到它的必然結果。
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
——《韓非子·喻老》
智慧就像眼睛一樣,能看見百步以外的事物,卻看不見自己的睫毛。比喻雖很聰敏,能發現別人的缺點,但卻看不見自己的短處。
獨視者謂明,獨聽者謂聰,能獨斷者故可以為天下王。
——《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他人看不清楚,隻有自己看得清楚,這叫做明;他人聽不懂,隻有自己聽得懂,這叫做聰。做事能夠自我判斷的人,可以做天下的帝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老子》
知道了自己不知道的事情,這樣才是真聰敏;不知道認為自己知道,這就要犯錯誤。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
聰明的人話不多,話多的人並不聰明。
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莊子·齊物論》
大智慧的人,從容悠閑;小智慧的人,擅長區別。最有口才的人,言談美盛;小有口才的人,說話煩瑣。
德蕩乎名,知出乎爭。
——《莊子·人間世》
美德的喪失由於追求美名,智慧的產生由於爭強好勝。
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
——《莊子·列禦寇》
手巧就多勞,聰慧就多憂愁,無能者卻無所求。
去小智而大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