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攢疑慮會使,謀劃失敗;怠惰疏忽,會荒廢政事。
懦,事之賊也。
——《左傳·哀公十四年》
怯懦,是做一切事的天敵。
懦而不能強諫。
——《左傳·僖公二年》
性格軟弱的人,不可能強行進諫言。
舉棋不定,不勝其耦。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拿著棋子猶猶豫豫,不會戰勝對手。喻指做事優柔寡斷。
畏首畏尾,身其餘幾。
——《左傳·文公十七年》
既怕頭又怕尾,剩下的沒有多少了?喻指做事瞻前顧後,缺少果斷。
疑事無功,疑行無名。
——《戰國策·趙策》
做事遲疑不決不會取得成功,行動疑惑不定不會成名。
知者不再計,勇士不怯死。
——《戰國策·齊策》
聰明的人不會反複謀劃,勇敢的人不怕犧牲。
謀泄者事無功,計不決者名不成。
——《戰國策·齊策》
計謀被泄漏就不會成功,做事猶豫不決的人就不會成名。
知恥近乎勇。
——《禮記·中庸》
懂得羞恥的人,則近於勇敢了。
大匠不斫,大勇不鬥。
——戰國·呂不韋等《呂氏春秋·貴公》
高明的木匠不親自砍削木料,真正的勇敢者不輕易與人格鬥。
輕死以行禮謂之勇,誅暴不避強謂之力。
——《晏子春秋·內篇諫上》
輕視死而注重禮這叫做勇,為了殺戮殘暴的人而不怕凶猛叫做力。
果者,臨敵不懷生。
——《吳子·論將》
果敢的人,在戰場上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悔在於任疑,孽在於屠戮。
——戰國·尉繚《尉繚子》
悔恨在於猶豫不決,罪孽在於亂殺無辜。
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為人?
——《穀梁傳·僖公二十二年》
人之所以叫做人,是因為會說話;該說話的時候不說話,怎麼能稱作人?
見善而怠,時至而疑,此得失之方也。
——《逸周書·王佩》
見到好事不願去做,時機來臨又猶豫不前,這是導致失敗的主要原因。
惑於恐死反忘生。
——漢·劉安《淮南子·泛論訓》
總擔心自己會死去,反而會忘記生存。
智不重惡,勇不逃死。
——漢·劉向《說苑·立節》
聰明的人不再犯舊錯,勇敢的人不懼怕死亡。
知死必勇。
——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知道自己麵臨死亡,必然英勇無敵。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漢·司馬遷《史記·齊悼惠王世家》
應當決斷時卻不決斷,反會遭受禍亂。
斷而敢行,鬼神避之,後有成功。
——漢·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
果斷而且有膽量去做,鬼神都會躲避開,所以一定能獲取成功。
顧小而忘大,後必有害;狐疑猶豫,後必有悔。
——漢·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
隻顧及小的而忘了大的,之後必有災害;狐疑猶豫,之後必定悔恨。
決弗敢行者,百事之禍也。
——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做了決定卻不敢毅然行動,這是一切事情的禍源。
智者決之斷也,疑者事之害也。
——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智慧能使決定果斷,疑慮是事情的禍害。
猛虎之猶豫,不若蜂蠆之致螯;騏驥之跼躅,不如駑馬之安步。
——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猛虎若猶豫不決不如蜂蠍以毒刺傷人;駿馬若徘徊不前,不如劣馬慢步前行。
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
——漢·班婕妤《怨歌行》
常常擔心秋季會來臨,涼風奪去炎熱。
義不反顧,計不旋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