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危不懼,勇也。

——唐·駱賓王《螢火賦序》

麵對危難的事毫不畏懼,這叫勇敢。

諤諤能昌唯唯亡。

——唐·周曇《再吟》

有話直說能使國家興盛,唯唯諾諾隻能使國家去向衰亡。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唐·李頻《渡漢江》

越走近家鄉心情越膽怯,不敢向路上行走的人詢問情況。

含情欲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

——唐·朱慶餘《宮詞》

滿懷深情想訴說宮中的事情,但在鸚鵡麵前卻不敢說。

動便是,莫狐疑。

——唐·鄭愚《大溈靈佑師銘》

行動便是,不要猶豫不決。

言同百舌,膽若鼷鼠。

——唐·李延壽《北史·景穆十二王上》

說話像百舌鳥,膽量卻像最小的老鼠。

慎重者,始若怯,終必勇;輕發者,始若勇,終必怯。

——宋·蘇軾《擬進士對禦試策》

謹慎小心的人,開始好像膽怯,但最終果敢;輕率的人,開始好像果敢,但最終膽怯。

喜為異說而不讓,敢為高論而不顧。

——宋·蘇軾《荀卿論》

喜歡提出新奇的意見而不謙讓,敢於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而無所顧忌。

忠臣不畏死,故能立天下之大事;勇士不顧生,故能立天下之大名。

——宋·蘇軾《東林第一代廣慧禪師真讚》

忠臣因為不怕死,所以能成就大事業;勇士因為不怕犧牲生命,所以能建立赫赫功名。

有其言而無其心,有其心而無其決。

——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

有言論而無心意,有心意而無決斷。喻指優柔寡斷。

虎畏不懼己者。

——宋·蘇軾《書孟德傳後》

老虎畏懼不害怕它的人。

九死之餘,憂畏百端。

——宋·蘇軾《與範元長八首》

曆經九死而一生,憂慮與畏懼就會增多。

智貴乎早決,勇貴乎必為。

——宋·蘇軾《代侯公說項羽辭》

智慧的關鍵在於早早作出決斷,勇敢的關鍵在於一定能做到。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宋·蘇軾《留侯論》

天下最勇敢的人,事變突然來臨他不會驚惶失措,無緣無故地受侮辱他也不會憤怒。

不為易勇,不為險怯。

——宋·蘇轍《吳氏浩然堂記》

不因為容易便勇敢去做,不因為艱險便膽怯後退。

憂者,深思極慮而不敢暫忘;懼者,臨事惶惑而莫知所措。

——宋·歐陽修《論契丹侵地界狀》

憂愁,是深思極慮而不敢有一刻忘記;懼怕,是事情來臨時惶惑不安而不知所措。

敢道人之所難言。

——宋·歐陽修《湖州長史蘇君墓誌銘》

敢於說出他人難以說出的話。

遇事無難易,而勇於敢為。

——宋·歐陽修《尹師魯墓誌銘》

遇事沒有難易之分,關鍵在於要敢作敢為。

是非自相攻,去取在勇斷。

——宋·歐陽修《讀書》

正確與錯誤常常自相矛盾,舍與取在於勇敢決斷。

當官力爭,不為麵從。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

對頂頭上司敢於據理力爭,不礙於情麵而順從。

事君之義,犯而勿欺。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晉紀》

為君主辦事的要義,應該是敢於直諫而不要隱瞞。

臨事有三難:能見一也,見而能行二也,當行必果決三也。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錄前集》

遇事有三難:,能夠看見是其一,看見後能去做是其二,去做時必須果斷堅決是其三。

瞻前顧後,便作不成。

——宋·朱熹《朱子全書·學一》

瞻前顧後,便什麼事都做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