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麋傾角,猛虎為之含牙;千禽鱗萃,鷙鳥為之握爪。

——《抱樸子·外篇卷三十八·博喻》

千萬頭麋鹿(共同)把角伸向前方,猛虎(也會)因此而合上嘴(不敢張牙而噬);千萬隻鳥雀魚鱗般地彙集在一起,猛禽(也會)因此收斂爪子(不敢舞爪而搏)。

欲為尊者在於任賢,欲為神者在於同心。

——《春秋繁露·立元神第十九》

想要成為尊貴的人,在於任用賢能;想要成為神聖的人,在於(使眾人)齊心協力。

同其心然後可以致其功。

——《春秋繁露·立元神第十九》

(使眾人)齊心協力然後可以獲得成功。

卿相不得眾,國之危也;大臣不和同,國之危也。

——《管子·立政第四·四固》

卿相得不到大家的擁護,是國家的危險;大臣不同心合力,是國家的危險。

合則強,孤則弱。

——《管子·霸言第二十三》

聯合起來就會強盛,孤立就會弱小。

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

——《淮南子·卷十五·兵略訓》

一千人同心,就能會發揮一千人的力量;一萬人不同心,就連一個人的力量效果都沒有。

五指之更彈,不若卷手之一挃。

——《淮南子·卷十五·兵略訓》

五個手指替換著去彈,不如握緊拳頭搗一下。

父子不和,兄弟不調,雖欲富也,必貧而日衰。

——《計倪子·內經》

父子不和睦,兄弟不諧調,即使想要富餘,也必然會貧困而日趨衰落。

鹿得美草,鳴呼其友;九族和睦,不憂饑乏。

——《焦氏易林·比之第八·比》

鹿遇到茂盛的野草,呼喚自己的朋友(一道享用);九族和睦相處,(就)不用為饑餓困苦而擔心。

貧非人患,以和為貴。

——《金樓子·戒子第五》

貧困並不是人生的禍患,(應)把和睦作為最可貴的。

慕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

——《孔子家語·儒行解第五》

仰慕賢能的人而又能容納普通的人,毀棄自己立身行事的法則而迎合世俗。

萬人離心,不如百人同力;千人遞戰,不如十人俱至。

——《劉子·兵術第四十》

萬人不同心,不如百人齊心協力;千人單獨戰鬥,不如十個人一起上。

疏其親則害,失其眾則敗。

——《六韜·文韜·守土第七》

疏遠了親戚就會受害,失去了民心就會失敗。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論語·為政第二》

君子團結卻不勾結,小人勾結卻不團結。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君子莊重卻不爭執,合群卻不勾結。

麋鹿成群,虎豹避之;飛鳥成列,鷹鷲不擊;眾人成聚,聖人不犯。

——《說苑·卷十七·雜言》

麋鹿結伴成群,虎豹(也會)避開它們;飛鳥排成行列,鷹雕(也)不敢來襲擊;普通的人團結在一起,國君(也)不敢侵犯。

昆於危難,乃覆之安。

——《太玄經·昆(第五十四)次八》

共同對待麵臨的危難,將會使傾覆變為安定。

積力之所舉,即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即無不成也。

——《文子·卷九·下德》

積聚大眾的力量去行動,就沒有不勝利的;集中民眾的智慧去做事,就沒有不成功的。

人以義愛,黨以群強。

——《文子·卷七·微明》

人由於有義而相愛,黨由於群體而強大。

有道之主,將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

——《吳子·卷上·圖國第一》

英明的君主,準備使用他的民眾(作戰),(必須)首先搞好內部團結,然後再進行戰爭。

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

——《心書·出師》

不要因為自己地位高貴就輕視別人,不要因為自己有了獨到的見識就與眾人不和。

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

——《荀子·王製第九》

團結一致就會力量大,力量大就會強盛,強盛就能戰勝一切。

耳齊則聰,目齊則明,心齊則一,萬夫一力,天下無敵。

——《鬱離子·省敵第九》

(兩隻)耳朵共同注意聽,就靈敏;(兩隻)眼睛共同注意看,就明亮;心神集中,就專一;萬眾齊心協力,就天下無敵。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周易·係辭上傳》

兩人同心,如同刀那樣鋒利,可以砍斷金屬;同心的話語,那氣味像蘭花一樣香。

以不道愚人,人亦以不道報之。

——《傅子·問刑第二十》

用不正當的手段愚弄他人,他人也會用不正當的手段報複。

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隱行者,必有昭名。

——《淮南子·卷十八·人間訓》

具有陰德的人,必然會有公開的還報;具有隱行的人,必然會有顯赫的名聲。

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

——《孔子家語·在厄第二十》

行善的人,上天用幸福來報答他;不行善的人,上天用禍患來回報他。

報怨以德。

——《老子·六十三章》

運用德來報答怨恨。

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老子·七十四章》

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材的人,必然要傷到自己的手的。

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

——《禮記·曲禮上第一》

最高尚的人以德為貴,其次的人盡力於施恩報恩。

以怨報怨,則民有所懲。以德報德,則民有所勸。

——《禮記·表記第三十二》

以仇恨來報複(別人對自己所欠下的)怨仇,那麼人們就會有所警戒。以恩德來回報(別人對自己所施予的)恩德,那麼人們就會受到鼓勵。

以德報怨,則寬身之仁也;以怨報德,則刑戮之民也。

——《禮記·表記第三十二》

用恩惠來回報(別人對自己的)仇恨,這是求安容身的人;用怨恨來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恩德,這是(應該)處以刑戮的人。

利出者實及,怨往者害來。

——《列子·卷八·說符》

給了他人利益,就會收到實惠;給了他人怨恨,就會招來禍害。

大蓋天下,然後能容天下;信蓋天下,然後能約天下;仁蓋天下,然後能懷天下;恩蓋天下,然後能保天下;權蓋天下,然後能不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