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武韜·順啟第十六》

器量蓋過天下,然後才能容納天下;威信蓋過天下,然後才能製約天下;仁慈蓋過天下,然後才能懷柔天下;恩惠蓋過天下,然後才能保有天下;權力蓋過天下,然後才能不失去天下。

利天下者,天下啟之;害天下者,天下閉之;生天下者,天下德之;殺天下者,天下賊之;徹天下者,天下通之;窮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災之。

——《六韜·武韜·順啟第十六》

為天下人謀利的,天下人就擁護他;使天下受害的,天下人就反對他;使天下人安生的,天下人就感激他;殺戮天下人的,天下人就滅亡他;順應天下人意誌的,天下人就歸順他;使天下人窮困的,天下人就仇恨他;使天下人安定的,天下人就依靠他;危害天下人的,天下人就遠離他。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憲問第十四》

運用公平正直來回報怨恨,運用恩德來報答恩德。

用惡報惡,亂莫甚焉。

——《論衡·譴告第四十二》

運用惡來回報惡,禍亂沒有比這個更厲害的了。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孟子·梁惠王下》

從你那兒出來的事,(還得)返回到你那兒去。

殺不辜者,天予不祥。

——《墨子·天誌中第二十七》

殺害無辜的人,上天讓(他)不吉祥。

未有種稻而得麥,施禍而獲福也。

——《牟子·第十五章》

沒有種植了水稻卻收得小麥,散布禍患卻獲得幸福的。

恩意無不答,禮敬無不報。

——《潛夫論·交際第三十》

(別人對自己的)恩惠情誼沒有不報答,(別人對自己的)尊敬禮貌沒有不回報。

無言不讎,無德不報。

——《詩經·大雅·抑》

沒有說出話來卻無反應的,沒有施予恩德卻無報答的。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詩經·大雅·抑》

(人家)把桃子送予我,(我)用李子來報答他。

以德報怨,人之難也。

——《屍子·卷下》

用恩德來報複怨恨,(這)是人們難以做到的。

為善者天報以德,為不善者天報以禍。

——《說苑·卷十六·談叢》

做善事的人,蒼天用恩德來報答他;做惡事的人,蒼天用禍患來回報他。

積德無細,積怨無大,多少必報,固其勢也。

——《說苑·卷十六·談叢》

積累德行沒有所謂細小,積累怨恨沒有所謂巨大,多和少(都)必然要得到報應,這是理所當然的情勢。

樹黍者不獲稷,樹怨者無報德。

——《文子·卷六·上德》

種植黍子的人不會收獲到稷;(與人)結下怨仇的人不會有恩惠報複。

懷德者應以福,挾惡者報以凶。

——《新語·術事第二》

胸懷道德的人會得到福報,挾持惡意的人會得到凶報。

未有愛人而不自愛者,此人心也;未有害人而不自害者,此天理也。

——《省心短語》

沒有愛別人而不愛自己的,這是人的本性;沒有害別人卻最終不害了自己的,這是必然的道理。

居家不欺親,仕不欺君,仰不欺天,俯不欺人,幽不欺鬼神,何用求福報哉?

——《省心短語》

在家裏不欺騙父母,做官不欺騙帝王,對上不欺騙蒼天,對下不欺騙百姓,在私下裏不欺騙鬼神,哪裏用得著求福求報呢?

為善則善應,為惡則惡報。所以成名滅身,惟自取如何耳。

——《省心錄》第二十三條

做善事就會有好的報應,做惡事就會有壞的報應。之所以有的成名、有的身敗,隻在於自己如何選擇而已。

善惡報緩者非天網疏,是欲成君子而滅小人也。

——《省心錄》第六十一條

善惡報應緩慢並非天網稀疏(多所遺漏),而是要成就君子,毀滅小人。

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

——《荀子·宥坐第二十八》

行善的人,上天用幸福報答他;做惡的人,上天用禍患報答他。

抑人者人抑之,容人者人容之。

——《至遊子·上·五化第二》

壓迫別人的人,別人也會壓迫他;寬容別人的人,別人也會寬容他。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忠經·證應章第十六》

做善事(上天)降給你無盡的吉祥,做惡事(上天)降給你無數禍殃。

惟天監人,善惡必應。

——《忠經·證應章第十六》

蒼天在監視著世人,行善行惡必然有報應。

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論語·述而》

別人清潔而來,應讚揚他的清潔,不要總記住他以往的不潔。

不怨天,不尤人。

——《論語·憲問》

不怨恨天命,不埋怨他人。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論語·子張》

品德高尚的人尊敬賢慧人又容納眾人,讚美善良人也理解沒有能力的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論語·雍也》

自己要想站得住就得讓他人也站得住,自己要想發達就得讓他人也發達。

犯而不校。

——《論語·泰伯》

受到侵犯不去計較。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論語·八佾》

已經完成的事不再反複說,已經進行的事不勸阻,已經過去的事不去加以責備。

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

——《論語·堯曰》

寬容會得到眾人的支持,誠信會得到人民的信任。

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論語·公冶長》

不去追究過去的罪惡,怨恨自然就減少了。

小不忍則亂大謀。

——《論語·衛靈公》

在小的問題上不理智忍讓,就會破壞大的計劃。

鬥筲之人,何足算也!

——《論語·子路》

器量狹小的人,算得什麼!

不藏怒焉,不宿怨焉。

——《孟子·萬章上》

不懷憤恨,也不記冤仇。

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

——《荀子·非相》

君子賢德卻能寬容無能,智慧卻能容納愚笨,知識淵博卻能寬容膚淺,純潔卻能容納多種多樣。

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子妒臣,則賢人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