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可以進一步深入理解;理解越深刻,實踐就會更加通達。
知而不能行,隻是知得淺。
——宋·程顥、程頤《二程遺書》
認識卻不實踐,這是認識膚淺。
力學而得之,必充廣而行之。
——宋·楊時《二程粹言·治學》
努力學到的知識,必須去廣泛地進行實踐運用。
百工製器,必貴於有用;器而不可用,工不為也。
——宋·楊時《二程粹言·論學》
各種工匠們製造器物,必定貴在有實用價值;如果器物沒有用處,工匠就不會去製做。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如同人喝水,是涼的還是熱的一喝便知。比喻實踐出真知。
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宋·呂本中《官箴》
沒有首先學會養孩子隨後才嫁人的道理。比喻知識是從實踐中來的。
不識坎離顛倒,誰能辨,金木浮沉?
——宋·呂岩《滿庭芳》
不經曆過坎坷流離和屈辱,有誰能分辨金沉木浮?
若隻是握得一個鶻淪的果子,不知裏麵是酸、是鹹、是苦、是澀,須是與它嚼破,便見滋味。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
如果隻是握著一個完整無損的果子,就不會知道裏麵的味道是酸、鹹、苦、澀,必須咬破嚐一下,才知味道。
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
論先後,學習知識為先;論輕重,努力實踐最重要。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
了解得愈明白,實踐就會愈專心;實踐愈專心,了解得會更明白。
欲知知之真不真,意之誠不誠,隻看做不做。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
想要知道了解得真實與否,理解得深刻與否,隻要看做與不去做。
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
認識和實踐常常緊密相關,就如同有眼睛沒有腳不能行走、有腳沒有眼睛看不見一樣。
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
認識事物之重要,不如立即去實踐實在。
尚行,則篤實之風行焉;尚言,則詭譎之風行焉。
——宋·邵雍《漁樵對問》
推崇實踐,那誠實的風氣就會盛行;推崇空談,那虛偽狡詐的風氣就會盛行。
未識龍宮莫說珠。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
如果沒有看過龍宮是什麼樣子,就不要談論驪龍頷下的珍珠。
觀眾器者為良匠,觀眾病者為良醫。
——宋·葉適《法度總論》
觀看過許多器物的人可以成為好工匠,診斷過許多病人的人能夠成為好醫生。
學而不行,與不學同。
——宋·龔昱《樂庵語錄》
如果隻學習不實踐,那麼就與不學習相同。
一人之見,不足以兼十人;我能取之十人,是兼十人之能矣。
——宋·包恢《論立身師法》
一個人的見識趕不上十個人;我能吸取十個人的優點,就抵得上十個人的能力。比喻人不可能每件事都親自實踐。應該向他人不斷學習,才能不斷進步。
徒學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
——宋·劉清之《戒子通錄》
隻知讀書就會了解太少,親自實踐才是最好的。
不因一事,不長一智。
——宋·釋悟明《聯燈會要·道顏禪師》
不經曆一件事情,就不會增長對這件事情的認識。比喻實踐的重要。
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
口上說不如親身經曆,耳朵聽不如親眼看到。
冰不掿不寒,木不鑽不著。
——元·佚名《漁樵記》
冰不用手握就不知寒冷,木不鑽不著火。比喻隻有實踐才能認識。
說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
——元·王惲《玉堂嘉話》
口頭上說得到一丈長,還不如實際上獲得一尺長。
按圖索驥,多失於驪黃牝牡。
——元·趙汸《葬書問對》
憑借圖畫上的樣子去尋求駿馬,很多人恐怕連馬的顏色和雌雄都分辨不清。比喻紙上談兵,缺少實踐經驗。
無知豈真知,無見非真見。三折為良醫,一交學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