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耶律楚材《次韻黃華和同年九日詩》沒有感知如何能算是真正知道,沒有看見不能算是真正見到。折斷了三次手臂就可以成為好醫生,對事物接觸一次就能學到一樣本事。

經目之言,猶恐未真;背後之言,豈能全信目?

——元·施耐庵《水滸傳》

經曆親自看到的事,還恐怕不真實;隻聽傳聞的話,為何能夠完全相信。

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

——明·王守仁《答顧東橋書》

天下的學問,沒有不實踐而隻談論的。

知而不行,隻是未知。

——明·王守仁《傳習錄》

知道了卻不實踐,等於沒知道。

經一蹶者長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為後日之得?

——明·王守仁《與薛尚謙》

經曆一次挫折智慧就會增進一步。今日的失敗,未必不是今後獲得成功的原因。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明·王守仁《傳習錄》

理論是實踐的開始,實踐是理論的成果。

路岐之險夷,必待身親履曆而後知。豈有不待身親履曆而已先知路岐之險夷者耶?

——明·王守仁《傳習錄》

道路的險阻或平坦,必須要親自實踐以後才清楚。哪裏有不親自實踐卻事先知道道路是險阻還是平坦的?

講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謂真知矣。

——明·王廷相《與薛君采二首》

講到一件事情,就立即去做;親自做過後,就會有所了解,這就是所說的真正了解。

論學則觀其身,論政則考其時。

——明·方孝孺《雜銘·書簽》

議論學術,應該觀察它的實踐;議論政事,應該考察它是否符合當前實際。

將官者而不能行,抑行則愧影,寢則愧衾。

——明·海瑞《嚴師教戒》

隻能講而不能實踐,在行走時就會對影子有愧,睡覺時就會對被褥有愧。

一網複一網,終有一網得。笑殺無網人,臨淵空歎息。

——明·唐守之《漁翁失網圖》

一網一網地捕魚,終會有所得;可笑無網的人,隻能是臨淵空歎息。比喻隻會空談而不做實際工作是沒有收獲的。

處難處之事,可以長識;調難調之人,可以煉性。

——明·徐禎稷《恥言》

處理很難處理的事情,可以增長見識;調和很難調和之人,可以鍛煉自己的性格。比喻實踐可以增長才幹。

委身當任,始知時事之難;袖手旁觀,何怪人言之易。

——明·徐渭《又啟嚴公》

敢於承擔責任,才能了解到麵臨的事情有多麼艱難;如果袖手旁觀,就不會奇怪人們為何能夠隨便地發表議論。

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

——明·周立《飲酒》

一句話都不能踐行,讀萬卷書也沒有用。

不患立言之不善,患不足以踐之耳。

——明·薛應旂《薛方山紀述·上篇》

不擔心嘴上說的不好,隻擔心不能完全做到身體力行。

物有甘苦,嚐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

——明·劉基《擬連珠》

東西有甜,有苦,隻有親口嚐過的人才能辨識;道路有平坦,有險峻,隻有親自走過的人才能知道。

帆海者不知山,駕陸者不知水。

——明·何景明《贈楊靜之南歸序》

航海的人不了解高山,生活在陸地上的人不知大海。

持錢買水,所取有限,能自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勝用矣。

——明·宋濂《元史·尚野傳》

拿錢買水,所買的水有限,能自己打井開泉而打水,將是用不完的。

輕重生權衡,非權衡生輕重。

——清·魏源《皇朝經世文編序》

事物的輕重產生權衡,不是權衡產生輕重。

披五嶽之圖以為知山,不如橫夫之一足。

——清·魏源《默觚·學篇》

翻閱過五嶽的地圖便自以為是了解了山,其實還不如樵夫的一雙腳。比喻實踐勝過紙上談兵。

山居難與論舟行之險。

——清·魏源《默觚·治篇》

居住在山裏的人很難談論有關航海的艱險。

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清·魏源《默觚·學篇》

能夠陳述八珍菜譜,便自以為是知道百味,其實不如廚師嚐一口的體會深。比喻親自實踐勝過紙上談兵。

九死之病,可以試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