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魏源《默觚·治篇》

人經過九死之病,可以當醫生。比喻實踐出真知。

士而欲任天下之重,必自其勤訪問始。

——清·魏源《默觚·治篇》

有誌之士想擔負天下的重任,必須從勤訪問調查開始。

帳中看日月,豈能辨陰晴。

——清·魏源《明末楚石諸禪師和按聖詩》

在帳幕裏看太陽和月亮,如何能辨別得出是陰天還是晴天。

及之而後知,履之而後艱。

——清·魏源《默觚·學篇二》

接觸之後才能知道,實踐之後才懂得艱難。

知所不豫,行且通焉。

——清·王夫之《思問錄》

有不明白的東西,通過實踐就會弄懂弄通。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清·王夫之《尚書引義》

雖然通過實踐可以掌握理論知識,但是理論知識本身不能替代實踐。

力行而後知之真。

——清·王夫之《四書訓義》

身體力行然後才有真知灼見。

行焉,可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

——清·王夫之《尚書引義·說命中二》

實踐,可以得知理論知識的實際功效;理論知識,則不能夠驗證實踐的效果。

終日抄藥方而不能療一疾,終日寫路程而不能行一步。

——清·申涵光《荊園小語》

整天隻是抄寫藥方卻不能治好任何一種病,整天隻是寫行程計劃卻不能前進一步。比喻實踐出真知。

心中醒覺,口中講說,紙上敷衍;不由身習,皆無用。

——清·顏元《存學編》

心中領悟,口中講說,紙上畫一畫,不去實踐,這都是無用的。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清·曹雪芹《紅樓夢》

不經曆一件事情,就不會增長關於處理這類事情的智慧。

易牙善烹,先羞百牲。

——清·袁枚《續詩品·博習》

易牙擅長烹調,在於他已嚐過百種牲畜的肉。

不在被中眠,安知被無邊。

——清·錢大昕《恒言錄》

不在被子中睡覺,如何能知道被子寬大?比喻隻有實踐才能認識。

凡事做則會,不做則安能會耶?

——清·錢泳《要做則做》

凡事做就會,不做如何能會呢?

能到竹林下,自有春水聲。

——清·袁枚《隨園雜興》

隻要能到竹林下,自然會聽到春水聲。比喻隻要去實踐就能有所收獲。

學者讀書窮理,須有實見;然後驗於身心,體而行之。

——清·張伯行《薛敬軒先生傳》

學習的人讀書要窮究道理,必須要有切實的見解;然後要用身心考察,要用實踐驗證。

言性善,則天下將無棄人;言知行合一,則天下始有實學。

——清·陳確《瞽言》

宣傳人性之善那麼天下將會都是有用之人;宣傳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那麼天下才有真實的學問。

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

——清·顧東橋《答人論學書》

真正的認知是為實踐服務,不實踐不能算是完全的認知。

拾穗雖利,不如躬耕。

——清·施閏章《警誌》

拾揀糧食雖然有益,但不如親自去耕種。比喻實踐的重要性。

知行為二,雖知猶無知,雖致猶不致。

——清·唐甄《潛書·知行》

理論和實踐相脫離,雖知也如同無知,雖達到也像沒達到一樣。

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工夫,乃有益;若隻好靜,遇事便亂。

——清·王豫《蕉窗日記》

人必須在實踐中修練,才有好處;如果隻好閑靜,遇到事情便會慌亂。

善弓者,師弓不師羿;善舟者,師舟不師奡。

——《牧令五箴》

善於使弓的射手,以弓為老師,不以羿為老師;善於劃船的人,以舟為老師,不以奡為老師。比喻在實踐中學習。

若泛觀天下之理,而不知善處事物,究於實際何補?

——清·金纓《格言聯璧·學問》

如果隻是浮淺地了解天下的道理,而不知道妥善地去處理事情,這對實際有何用呢?

不躬行,便如水行得車,陸行得舟,一毫受用不得。

——清·金纓《格言聯璧·學問》

不親身實踐,便如同用車在水上走,用舟在陸上行,一點用處也沒有。比喻實踐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