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馮夢龍《警世通言》
好像貧困時得到寶物,好像黑暗時得到明燈,好像饑餓時得到食物,好像幹旱時得到雨雲。
世事紛紛一局棋,輸贏未定兩爭持。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
世間萬事猶如一盤棋,輸贏還未確定,正在相互爭持。
智者貴於乘時,時不可失。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聰明人貴在善於利用時機,時機不可失去。
論學則觀其身,論政則考其時。
——明·方孝孺《書簽》
討論學術,應看他的實踐;討論政事,應考察它是否符合時勢。
日中不彗,是謂失時,操刀不割,失利之期。
——明·楊慎《風雅逸篇》
太陽正中時不普照萬物,這是失時;拿起刀而不去割東西,這會失去有利的時機。
人平不語,水平不流。
——明·釋居頂《續傳燈錄》
人得若到均等的機會和待遇,便不會有怨言,水若平則不會流動。
隆冱之時,一人噓之不能為熱也。
——明·歸有光《應製論》
隆冬之時,一個人的嗬氣不會使氣溫變高。喻指一個人的能力再強也改變不了時勢。
難得者時,易失者機。
——明·揭喧《兵經百篇》
最難以得到的是時間,最容易失去的是機會。
古有古之時,今有今之時,襲古人語言之跡而冒以為古,是處嚴冬而襲夏之葛者也。
——明·袁宏道《雪濤閣集序》
古代有古代的時機,現今有現今的時機,因襲古人的語言冒充為古,就像身處寒冬卻穿夏天的襯衫一樣不合時宜。
天道有盈虛,智者乘時作。取果半青黃,不如待自落。
——清·顧炎武《子房》
人世這道有盈有虛,聰明者會掌握時機。摘半青半黃的果實,不如等待它自己落下。
舊巢共是銜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
——清·吳偉業《圓圓曲》
原來都是一個巢裏共同銜泥築窩的燕子,如今變為飛上高枝的鳳凰。喻指出身平凡,後得到機遇而身價百倍。
寧先時,毋後時。
——清·陳確《瞽言》
寧可在機會前,也不趕在機會後。
人生天地間,能觀天地變化之機,知時識勢而不失者,乃為傑丈夫。
——清·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
人生活在天地之間,要能觀察天地變化,審時度勢旦不失去良機,才是傑出人才。
上行之,下效之。
——《周禮·天官太宰》
上麵的人怎樣做,下麵的人就會仿效著去做。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詩經·豳風·伐柯》
砍樹枝做斧柄,手裏的斧柄就是標準。喻指效法的參照物就在眼前。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詩經·小雅·車》
人們仰望高山,人們行走大路。喻指效法德高望重的人。
鼓鍾於宮,聲聞於外。
——《詩經·小雅·白華》
在宮內敲鍾,聲音卻傳到了外麵。喻指影響深遠。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論語·顏淵》
政事就是正直。國君帶頭正直,誰敢不正直?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論語·子路》
不能端正自己的人,怎麼能端正別人?喻指為官者的模範作用十分重要。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
為官者自己行為端正,盡管沒有政令,老百姓也會跟著去做;自己行為不端正,雖然有政令百姓也不會去做。
得誌澤加於民,不得誌修身見於世。
——《孟子·盡心上》
得誌的時候,要把恩澤帶給百姓;失意的時候,要用自己高尚的品格影響社會。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盡心下》
賢德有才能的人用自己明白的東西去使人明白,現在卻是用自己糊塗的東西想使人明白。
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
——《孟子·盡心下》
自己不按道德要求行事,對於妻子兒女的要求也會行不通。
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
——《孟子·萬章下》
我從未聽說過自己不端正而去端正別人的人。
寇至,則先去以為民望。
——《孟子·離婁下》
敵人來了,應當衝在前麵去殺敵,作為民眾的榜樣。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孟子·滕文公下》
自己若不正直,就不能要求別人正直。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孟子·滕文公上》
上麵有什麼愛好,下麵必然會極力仿效著做,而且會做得更厲害。
上好羞,則民暗飾矣。
——《荀子·大略》
身居高位的人喜好佳肴,百姓就會暗中奢侈。
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
——《荀子·勸學》
蘭槐的根是芷,但把它浸泡在汙水中,連有德行的也不會接近,一般人更不會使用,其實並非它的本質不香,而是汙水浸泡了的緣故。喻指壞影響。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荀子·勸學》
若山中藏有玉石,山上的草木也顯得滋潤;若深淵裏有寶珠,崖岸會不幹枯。喻指好的影響。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荀子·勸學》
蓬草生長在大麻田中,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沙混在黑色染料中,自然而然就與染料一樣黑了。喻指環境對人的影響。
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積靡使然也。
——《荀子·儒效》
生活在什麼地方,就受什麼地方的風俗影響。
川淵深而魚鱉歸之,山林茂則禽獸歸之。
——《荀子·致士》
河若淵深,魚鱉就會歸聚;山林茂密,禽獸則會歸集。喻指依賴。
上宣明則下治辨矣,上端誠則下願愨矣。
——《荀子·正論》
上級表明對此事的態度,下級就會明察治理;上級端正誠實,下級就會謹慎誠懇。
上幽險,則下漸詐矣;上偏曲,則下比周矣。
——《荀子·正論》
上級如果心術險惡,下級就會逐漸奸詐起來;上級如果偏袒不公,下級就會結黨營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