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戰國·呂不韋等《呂氏春秋·先己》
若想戰勝他人首先先要戰勝自己,若想評論別人必須先自我檢點,若想了解一個人必須先有自知之明。
水泉源深,則魚鱉歸之。
——戰國·呂不韋等《呂氏春秋·功名》
水如果很深,魚鱉就會歸聚。喻指歸附。
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
——《禮記·緇衣》
國君喜好某種事物,臣民必定更加喜好。因此,國君喜好或厭惡什麼,不能不審慎從事。
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
——《禮記·大學》
先要求自己,然後才能去要求別人;自己要沒有過失,然後才能去批評別人。
君為正,則百姓從政矣。
——《禮記·哀公問》
君主正直清明,百姓就會服從政事。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
——《禮記·學記》
優秀的皮匠的兒子,必然學習製造皮衣;製弓能手的兒子,必然學習編織竹器。喻指父親的行業,對兒子會產生影響。
君好之,則臣為之;上行之,則民從之。
——《禮記·樂記》
國君喜好的東西,臣下就仿效著去做;官吏的所作所為,老百姓也將照此辦理。
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從其所行。
——《禮記·緇衣》
下級對待上級,不聽從他的命令可以,但一定要服從他的行動。
行必先人,言必後人。
——漢·戴德《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做事要做在他人的前麵,說話要說在他人的後麵。
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
——漢·戴德《大戴禮記·主言》
身為官吏,應是民眾的表率,表率正直就沒有不正的事物。
上多故則下多詐,上多事則下多態,上煩擾則下不定,上多交則下交爭。
——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
上級若多巧偽,下級就會多狡詐;上級若多事端,下級就會多虛假;上級若常煩擾,下級就會不知所措;上級若多貪求,下級就會交相爭名奪利。
善舉事者若乘舟而悲歌,一人唱而千人和。
——漢·劉安《淮南子·說林訓》
善於做事的人像乘著船而高唱悲歌一樣,一人唱就有千人附和。喻指以身作則得人心。
上求材,臣殘木;上求魚,臣幹穀。
——漢·劉安《淮南子·說山訓》
國君需求木材,臣下就會大量地毀林伐木;國君需求魚,臣下就把溪水抽幹。
響不能掌獨為聲,影不能倍曲為直。
——漢·劉向《說苑·談叢》
一隻巴掌拍不出聲響,十分彎曲的東西影子不會是直的。
樹高者鳥宿之,德厚者士趨之。
——漢·劉向《說苑·談叢》
樹木高大,鳥會在此築巢;品德高尚,有誌之士就會向他靠攏。
樹曲木者惡得直景。
——漢·劉向《說苑》
彎曲的樹木,怎能會有筆直的樹影呢?
白紗入緇,不染自黑。
——漢·王充《論衡·程材》
白紗放在黑色染料中,不用染自然就會變黑。
齊都世刺繡,恒女無不能;襄邑俗織錦,鈍婦無不巧。
——漢·王充《論衡·程材》
齊國的都城世代相傳刺繡,所以,一般的婦女都會;襄邑有織錦的習俗,所以,連笨拙的婦女都會織錦。喻指環境對人的影響。
不習為吏,視已成事。
——漢·班固《漢書·賈誼傳》
不知道如何辦理行政事務的官吏,看看前人的辦事方法就行了。
善歌者使人續其聲,善作者使人紹其功。
——漢·桓寬《鹽鐵論·非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