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唱歌的人,能讓人跟著他的歌聲唱下去;善於幹事業的人,能使後人繼承他的事業。

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

——漢·桓寬《鹽鐵論·疾貪》

要想影子端正先要端正自身,希望下屬廉潔自己先要以身作則。

善治人者,能自治者也。

——漢·桓寬《鹽鐵論·貧富》

善於管理他人的人,首先應能夠管理好自己。

未有不能自足而能足人者也,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

——漢·桓寬《鹽鐵論·貧富》

沒有自己不足而能滿足別人的人,沒有連自己都管理不好而能管理他人的人。

比於善者,自進之階;比於惡者,自退之原也。

——漢·韓嬰《韓詩外傳》

和好人相比,是自我進步的階梯;和惡人相比,是自我退步的主要根源。

馬鳴而馬應之,牛鳴而牛應之。

——漢·韓嬰《韓詩外傳》

一匹馬叫,別的馬也會隨著叫;一頭牛吼,別的牛也會相呼應。喻指同聲相應。

智如泉湧,行可為表儀者,人師也。

——漢·韓嬰《韓詩外傳》

智慧如泉湧,行為可以成為眾人的表率,這樣的人可以成為眾人的老師。

高比,所以廣德也;下比,所以狹行也。

——漢·韓嬰《韓詩外傳》

和比自己高的人相比,德行才能長進;和比自己低的人比較,德行便會退步。

先自治而後治人之謂大器。

——漢·揚雄《法言·先知》

先管理好自己再去管理他人的人能成為有用之才。

三足無頭,不知所之。

——漢·焦延壽《易林·小畜》

有三隻腳但卻沒有頭,就不知往何處去。喻指無頭而不行。

仁者在位而仁人來,義者在朝而義士至。

——漢·陸賈《新語·思務》

仁愛的人當政,就會有仁人投奔來;忠義之士在朝廷上掌權,就會有忠義的人來效勞。

近河之地濕,近山之土燥。

——漢·陸賈《新語·無為》

接近河的泥土潮濕,靠近山的泥土幹燥。喻指環境的影響。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漢·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

桃樹和李樹即使不說話,它的下麵仍會自然而然地被人踩出一條路來。喻指事物本身具有吸引力,不必自我標榜,也會使人趨之若鶩。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

法令之所以不能執行,首先是為官的人不遵守它。

國有饑人,人主不飧;國有凍人,人主不裘。

——漢·賈誼《新書·禮》

國內如果有人挨餓,君主應該停止晚餐;國家如果有人受凍,國君不應該穿皮襖。

欲政之速行,莫若以身先之。

——漢·戴德《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

希望政令能夠迅速地推行,沒有比為官者自己率先執行的辦法更好。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後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後身。

——漢·荀悅《申鑒·政體》

善於執行禁令的人,總是先自己執行禁令,然後才禁止別人;不善於執行禁令的人,則是先要求別人執行禁令,然後自己才執行禁令。

朝有變色之言,則下有爭鬥之患。

——漢·班固《漢書·匡衡傳》

朝廷上若有爭吵的現象,那麼下麵就會有爭鬥的隱患。

習與善人居之,不能毋正,猶生長於齊不能不言齊言也。

——漢·班固《漢書·賈誼傳》

習慣與善良的人在一起,就不能不正直,就好像生長在齊國不能不說齊國話一樣。

氣同則從,聲比則應。

——漢·班固《漢書·公孫弘傳》

氣味相投就會同流,聲貌相合就會響應。

高山景行,私所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