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崔敦禮《芻言》
有德行和才能的人,我敬重他並把他作為學習的楷模;無德行和才能的人,我恭敬他卻把他作為警戒。
上好利則下多盜矣,上好勇則下多殺矣,上好矜則下多鬥矣,上好辯則下多誕矣,上好智術則下多詐矣。
——宋·崔敦禮《芻言》
上級喜好錢財,下級就多強盜;上級喜歡勇猛,下級就多凶殺;上級自以為賢能,下級就多爭鬥;上級喜歡辯解,下級就多荒誕;上級喜歡智謀權術,下級就多奸詐。
為臣莫重於守官,治獄莫先於奉法。
——宋·王十朋《代越帥王尚書待罪狀》
作為臣屬沒有比堅守職責更重要的,執法,必須首先奉公守法。
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宋·晁說之《晁氏客語》
好人是壞人的老師,壞人,可以作為好人的借鑒。
上有一點黑,下便有一撲黑;上有一毫差,下便有尋丈差。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
國君有一點黑,臣下就有一抹黑;國君有一根頭發那樣的差錯,臣下就有一丈長的差錯。
不能治心,焉能治身?不能治身,焉能治人?
——宋·邵雍《治心吟》
不能治理自己的心靈,怎麼能治理自己的行為?不能治理自己行為,怎麼能治理他人?
不為十分人,不責十分事;既為十分人,須責十分事。
——宋·邵雍《責己吟》
自己不是十完十美的人,就不要強求別人做完美無缺的事;自己如果是群眾的楷模,才可以要求別人把事情做得盡可能完善。
人君宜先正其身,亦如治家,家長不正,家亦亂矣。
——宋·劉安世《應詔言事》
國君應該首先端正自己,這如同管理一個家庭一樣,家長言行不端正,家庭就會處於混亂狀態。
修己以正人,謂之善政;修己以教人,謂之善教。
——宋·呂希哲《呂氏雜記》
先修正自己再端正別人,稱之為善政;先修正自己再教育別人,稱之為善教。
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宋·林逋《省心錄》
對自己要求嚴格就可以使人信服,寬宏大量就可以得到人心,身體力行就能領導人。
與邪佞人交,如雪入墨池,雖融為水,其色愈汙。
——宋·許棐《樵談》
和邪佞的小人交往,就像白雪落入墨池,就是化成水,它的顏色也會更汙濁。
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宋·俞文豹《清夜錄》
靠近水邊的樓台首先見到月光,向著太陽的花草樹木容易生機盎然。
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
君王如日規,臣民如影子。日規移動,影子也隨著移動。
為人上者至公至明,則群下之能否焯然形於目中,無所複逃矣。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魏紀》
作為上級如果公正賢明,下屬有無才德就看得一清二楚,什麼都逃不脫了。
表曲者景比邪,源清者流必潔。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紀》
日規彎曲,影子必然彎曲;水源清澈,水流也自然清潔。
惟圭璧其身,纖毫無玷,然後可以嚴責吏矣。
——宋·佚名《州縣提綱》
作為國君隻有自身像圭璧一樣,沒有一絲一毫的汙損,然後才能夠嚴格要求各級官吏。
人亡典型在,百世留清塵。
——金·元好問《蕭齋》
人雖然死了,但榜樣的影響力依然存在,千百代之後,還能留下高風亮節。
雀無翅兒不飛,蛇無頭兒不行。
——元·脫脫《金史·斜卯愛實傳》
鳥雀沒有翅膀則不能飛行,蛇無頭則不能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