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愉靜退,獨善守己;謗來不戚,譽至不喜;睹貴不欲,居賤不恥。

——《抱樸子·內篇卷七·塞難》

閑適退隱,清心寡欲,保持本性,獨善其身;毀謗來了也不哀愁,讚譽降臨不喜悅;看見顯貴不動心,身處卑賤不以為恥。

時至道行,器大者不悅;天地之間,知命者不憂。

——《抱樸子·外篇卷十九·任命》

時機降臨,道術得以通行,有才能的人也不會因此而喜悅;處在天地之間,知道命運的人不會憂愁。

達理故樂天而不競,內充故退遜而不矜。

——《二程粹言·卷一》

通達事理所以樂於順應天命而不去競爭,內心充實所以很謙虛而不自誇自大。

去知則奚求矣?無藏則奚設矣?無求無設則無慮,無慮則反複虛矣。

——《管子·心術上第三十六》

一個人(如果能夠)去掉智慧,那還有什麼可追求的呢?(如果能夠)無所保留,那還有什麼可計劃的呢?沒有追求沒有計劃就沒有憂慮了,沒有憂慮就回到空虛的境界了。

君子無邑邑於窮,無勿勿於賤,譽之而不加勸,非之而不加沮,定外內之分,夷榮辱之心,立不易方,斯有恒也。

——《金樓子·立言上第九》

有德行的人不因窮困而憂鬱不樂,不因卑賤而憂愁,讚譽他卻不會越發努力,非議他卻不會更加沮喪,判定外物和自己的區別,平靜榮耀恥辱的之心,立身處世不改變原則,這樣就會有恒心了。

處賤不悶,貧而能樂。

——《孔子家語·弟子行第十二》

身處卑賤(的境遇而)不愁悶,貧窮(的時候而)能安樂。

喜怒不嬰於心,利害不接於意。

——《老子指歸·卷一·上士聞道篇》

歡喜和憤怒不掛在心上,利益和損害不影響意誌。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論語·述而第七》

吃粗劣的飯食,喝涼水,彎曲著胳膊當枕頭睡覺,其中的樂趣也是無窮的。

以患難時,心居安樂;以貧賤時,心居富貴;以屈局時,心居廣大,則無往而不泰然。以淵穀視康莊,以疾病視張健。以不測視無事,則無往而不安穩。

——《呻吟語·人情篇第十三》

身處患難的時候,心裏存有安樂;身處貧賤的時候,心裏存有富貴;身處委屈的時候,心裏存有廣大,就沒有不泰然的時候。把深淵山穀視為康莊大道,把疾病視為健壯,把不測之禍視為平安無事,就沒有不安穩的時候。

分有所受,即有所限,短不可遲寸陰,長不可速箭漏,是以達者任之。

——《叔苴子·內篇卷一》

天分有所稟受,就會有所限製,生命短的不能延遲寸陰,生命長的不能加速箭漏,因此達觀的人是任其自然發展的。

達命者不怨天,達生者不尤人。

——《叔苴子·內篇卷一》

懂得天命的人不會怨恨老天,參透人生真諦的人不怨恨他人。

不事王侯,誌可則也。

——《易經·蠱》

不去追權奪勢的人,他們誌向是可以作為榜樣效法的。

柔亦不茹,剛亦不吐。

——《詩經·大雅·烝民》

對柔弱的人不欺侮,對強硬的人不屈服。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詩經·鄭風·風雨》

淒風苦雨如同夜晚,報曉的雞兒卻依舊不停地啼叫。喻指亂世中的有誌之士仍堅守氣節,為正義而鬥爭。

不侮矜寡,不畏強禦。

——《詩經·大雅·烝民》

不欺侮那些無依無靠的人,不畏懼那些強暴蠻橫有勢力的人。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論語·學而》

貧窮不諂媚,富貴不驕傲。

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論語·泰伯》

麵臨生死關頭,也決不能改變自己信念。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論語·衛靈公》

有德行的人雖然貧窮也不會改變操守,品行低下的人會因為窮困而胡作非為。

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

有誌之士,仁義之人,沒有貪圖活命而損害仁義道德的,隻有犧牲生命從而成就仁義道德的。

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離婁上》

堅守自己的節操,是修養身心的根本。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盡心上》

仕途不順利的時候,也保持著高尚的情操;仕途順利的時候,就努力讓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好處。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榮華富貴不能腐蝕自己的思想,貧賤困苦也不能動搖自己的誌向,威脅武力也不能使自己屈服,這樣的人,才稱得起是真正的男子漢!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生命,是我所珍惜的,道義,也是我所追求的,要是兩者不能同時保全得舍掉一樣的話,我會舍生取義的。

君子不為小人之恟恟而易其行。

——《荀子·天論》

有德行的人不因邪惡勢力的騷擾而改變自己的節操。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

——《荀子·天論》

大自然不會因為人們厭惡寒冷而取消冬天,地不會因為人們厭惡遼遠而縮小麵積。喻指有德行的人不會因為外力的幹擾而改變自己的操守。

不誘於譽,不恐於誹。

——《荀子·非十二子》

不受虛名引誘,不怕他人惡意中傷。喻指人行得正,立得直。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

——《荀子·勸學》

活著為道德操守而生,死為道德操守而死,這才能稱之為有節操的人。

芷蘭生於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

——《荀子·宥坐》

白芷蘭花生長在深山老林中,不會因為沒有人觀賞而不散發芳香。喻指有節操的人永葆堅毅的本色。

天下知之,則欲與天下同苦樂之;天下不知之,則巍然獨立天地之間而不畏。

——《荀子·性惡》

若想天下的人都了解自己,那就要和大家一起同甘共苦;如果不被人理解,那就應保持自己的高潔,獨自挺立於天地之間而無所畏懼。

君子隘窮而不失,勞倦而不苟,臨患難而不忘細席之言。歲不寒,無以知鬆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無日不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