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大略》
有德行的人雖然貧窮,卻不會丟失自己的美德;雖然疲倦勞累,卻不會苟且偷安。麵對憂患和困難時刻不忘自己的諾言。歲月不寒冷,不可能了解鬆柏欺霜傲雪的堅定性格;條件不艱苦,就無法知道君子高尚的行為。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戰國·楚·屈原《離騷》
鷙鳥喜歡獨來獨往不合群,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喻指節操高尚的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汙。
苟餘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頷亦何傷。
——戰國·楚·屈原《離騷》
如果我的道德情操確實是美好而又純潔,那麼長久地忍受饑餓又有什麼關係呢!
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
——戰國·楚·屈原《離騷》
如果你的心靈是高尚美好的,那麼又何必靠別人去介紹呢?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戰國·楚·屈原《離騷》
隻要是我內心所追求的,即使為它無數次地獻身也不後悔。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戰國·楚·屈原《離騷》
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為正義事業獻身,這些都是古代的聖賢所尊崇的行為。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戰國·楚·屈原《離騷》
雖然粉身碎骨,但我的操守決不因此而改變,怎麼會因為遭受打擊而畏懼不前?
阽餘身而危死兮,覽餘初其猶未悔。
——戰國·楚·屈原《離騷》
雖然身臨死亡的邊緣,但回想原來的理想也終不後悔。
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
——戰國·楚·屈原《離騷》
寧可突然死去,形離魂散,我也決不同流合汙,卑躬屈膝。
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戰國·楚·屈原《漁父》
剛剛洗完澡的人,必定把自己的衣帽也整理幹幹淨淨。喻指節操高尚的人不屈就汙穢的環境。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戰國·楚·屈原《漁父》
怎麼能讓自己的心靈純淨潔白,不蒙受世俗塵埃的玷汙呢?喻指清高自守,不與世俗同流合汙。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戰國·楚·屈原《漁父》
怎麼能讓自己這潔淨的身子蒙受汙垢或恥辱呢?喻指清高純潔,不同流俗。
蘇世獨立,橫而不流。
——戰國·楚·屈原《九章·橘頌》
清醒地獨立於世,決不與世俗同流合汙。
驥不驟進而求服兮,鳳亦不貪餒而妄食。
——戰國·楚·宋玉《九辯》
千裏馬不急於要求為人駕車,鳳鳥不貪吃更不會饑不擇食。喻指品行高尚的人不會為眼前之利而改變節操。
與其無義而有名兮,寧窮處而守高。
——戰國·楚·宋玉《九辯》
與其喪失氣節而得到名利,不如寧身處困境而保持高尚的情操。
食不偷而為飽兮,衣不苛而為溫。
——戰國·楚·宋玉《九辯》
不以苟且偷生,而換取舒適安逸的生活。
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老子》
男子漢麵對財富,決不起一點貪心;寧可實實在在,也不追求浮華。喻指有操守的人不貪求榮華富貴。
死而不亡者壽。
——《老子》
雖然軀體不存在了,但精神卻永存於後世,這樣的人才算得上永生。
不為軒冕肆誌,不為窮約趨俗。
——《莊子·繕性》
不因享有高官厚祿而為所欲為,也不因生活貧窮困苦而隨波逐流。
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鬆柏之茂也。
——《莊子·讓王》
嚴寒的冬天來了,霜降雪飄,就可以知道鬆柏的茂盛。喻指情操高潔。
賢士尚誌,聖人貴精。
——《莊子·刻意》
有才能的人崇尚誌節,品德高尚的人把純正看得最為珍貴。
死生亦大矣,而無變乎己,況爵祿乎!
——《莊子·田子方》
死亡與生存是人生最大的事情,這些都不能動搖改變一個人的態度,更何況高官厚祿呢!
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
——《商君書·更法》
如果一個人具有比一般人高尚的行為,常常要遭到眾人的非議。
不逆命,何羨壽?不矜貴,何羨名?不要勢,何羨位?不貪富,何羨貨。
——《列子·楊朱》
不預測命運,何必羨慕長壽?不追求高貴,何必羨慕名聲?不追求權勢,何必羨慕高位?不貪圖財富,何必羨慕錢財?喻指清高自守,超凡脫俗。
仁人輕貨不可誘以利,勇士輕難不可懼以患。
——《鬼穀子·謀篇》
有德行的人輕視利益,因此不能用財來引誘他;勇敢的人蔑視艱險,因此不能以用禍患去威脅他。
蘭芷不為莫服而不芳,舟浮江海不為莫乘而沉,君子行道,不為莫知而止。
——《文子·上德》
蘭花和白芷不會因為沒有被人佩戴就不香,船不會因為沒有人乘坐就下沉,有德行的人所行正事,不因為別人不理解就停止。
當理不避其難,視死如歸。
——戰國·呂不韋等《呂氏春秋·士節》
堅持真理就不會回避任何艱難險阻,對待死亡就如同回家一樣毫不猶豫。
威嚴不足以易於位,重利不足以變其心。
——《戰國策·趙策》
暴力改變不了他的氣節,金錢改變不了他的操守。
行義不顧毀譽。
——《戰國策·秦策》
做正義之事,就不必考慮別人的詆毀或讚譽。
義之所在,身隨死,無憾悔。
——《戰國策·秦策》
隻要是為了道義,雖然犧牲生命,也決不後悔。
世治則助之行道,世亂則獨治其身。
——《孔叢子·獨治》
國家政治理清明,就幫助執政者推行治國之道;國家混亂不堪,就退而保持自己的高潔。
屈己以富貴,不若抗誌以貧賤。
——《孔叢子·抗誌》
以委屈自己為代價去獲得金錢和地位,不如抱著崇高的誌向而過貧窮低賤的生活。
不取於人謂之富,不辱於人謂之貴。
——《孔叢子·公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