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才華而不求做官,善於繪畫而不求出賣。喻指清高自恃。
直道不容於時。
——宋·蘇軾《三槐堂銘》
正直不阿就會與世俗不相容。
凜然相對敢相欺,直幹淩雲未要奇。
——宋·蘇軾《王複秀才所居雙檜》
兩棵令人起敬的檜樹,上上下下裏裏外外都是挺攏直立的。喻指正直高潔的品格。
陶者能圓而不能方,失者能直而不能曲。
——宋·蘇軾《送張道士序》
有的人處世圓通而不正直,有的人為人正直而不曲從。
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
——宋·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飲食中可以不吃肉,但居住的地方不可以沒有竹子。喻指要有高潔的情操。
殺身因有道,大節要不虧。
——宋·蘇軾《和陶詠浪》
死應死得其所,節操到任何時候不能受到損害。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宋·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雲散則月明,夜空沒有一絲雲彩點綴;海天一色,多麼的澄明清亮。喻指清高。
樂莫樂於還故鄉,難莫難於全大節。
——宋·蘇軾《賀趙大資致仕啟》
人生沒有比回故鄉更高興的事了,沒有比保全節操更困難的了。
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然;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
——宋·蘇軾《屈原塔》
人誰能不死,不必計較長壽與短命;名聲其實沒有窮盡,財富地位也是短暫的事情;屈原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保持著為國而死的節操。
涅於渾濁而不緇。
——宋·蘇轍《馮京加恩製》
即使浸漬在髒水裏也染不黑。喻指品格高潔,不受汙染。
臨乎死生得失而不懼。
——宋·蘇轍《吳氏浩然堂記》
麵對生死存亡卻毫不懼怕。
超然不累於物。
——宋·蘇轍《超然台賦敘》
超然脫俗,不被世事所牽累。
自處既高,則心趯然有所不合於世俗。
——宋·蘇轍《上劉長安書》
一個人如果對自身要求很高,就會心誌高遠,並且不與世俗同流合汙。
寒暑不能移,歲月不能敗者,惟鬆柏為然。
——宋·蘇轍《茯苓賦敘》
嚴寒酷暑不能使之改變,四時交替不能使之凋零的,隻有青鬆翠柏了。喻指高潔品格。
為謀須遠大,守節要堅完。
——宋·陸遊《寓言》
樹立誌向要遠大,堅守節操要善始善終。
高標逸韻君知否?正在層冰積雪時。
——宋·陸遊《梅花絕句》
你知道梅花高潔的品格和超逸的風度在什麼時候嗎?是在冰封雪凍的季節。喻指高尚的情操。
藥來賊境靈何用,米出胡奴死不炊。
——宋·陸遊《感興》
藥若出自敵人之處,再靈驗也不能用;米若出自敵人之手,餓死也不能吃。
雪虐風餐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過時自合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
——宋·陸遊《落梅》
梅花傲然挺立在嚴寒之中,絕不向春天乞求憐憫。喻指剛正不阿的節操。
青山是處可埋骨,白發何人羞折腰。
——宋·陸遊《醉中出西門偶書》
青山到處都可以掩埋忠骨,一生一世都恥於屈膝求人。
一春花信二十四,縱有此香無此格。
——宋·陸遊《芳華樓賞梅》
一年四季繁花似錦,隻有梅花格調高雅。
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宋·王安石《北陂杏花》
即使杏花被春風吹得四下飄落,也比在田間小路上被碾成塵土強。喻指清高的品格。
不以死生禍福累其心。
——宋·王安石《答陳柅書》
不因為死生禍福勞累自己的心。
此道廢興吾命在,世間騰口任雲雲。
——宋·王安石《和平甫寄陳正叔》
為正義事業而奮鬥是我的使命,世人愛說什麼就說什麼。
就死得處所,至今猶耿光。
——宋·王安石《雙廟》
死得其所,到今天依然閃爍著忠心耿耿的光芒。
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楊花。
——宋·王安石《清平樂》
不肯在富貴人家落戶,楊花在春風裏自由自在地隨風飄舞。喻指氣節高潔。
蓮生淤泥中,不與泥同調。
——宋·黃庭堅《贛上食蓮有感》
蓮花生長在汙泥中,但不被汙泥所染。喻指高雅的節操。
廉恥,士君子之大節。
——宋·歐陽修《廉恥說》
廉潔知恥,是有德行的人應有的節操。
毀譽不幹其守,饑寒不累其心。
——宋·歐陽修《送秘書丞宋君歸太學序》
受到誹謗仍不放棄操守,身處困境也不改變誌向。
士有死不失義。
——宋·歐陽修《與高司諫書》
有誌之士寧可死也不喪失正義。
耐寒惟有東籬菊,金蕊繁開曉更清。
——宋·歐陽修《霜》
能忍耐寒冷的惟有開在東邊籬笆的菊花,燦爛的花蕊在露水的映照下清香宜人。喻指品性高潔。
廣其學而堅其守。
——宋·歐陽修《送曾鞏秀才序》
要有廣博的知識和堅定的操守。
欲知窮悴節,宜試以霜霰。
——宋·歐陽修《寄生槐》
要了解在困境時能否保持氣節,最好是進行嚴格考驗。
生而為英,死而為靈。
——宋·歐陽修《祭石曼卿文》
活著做英雄,死了做神靈。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王彥章傳》
豹子死了,皮毛仍要留於人世;人死了,名字應該留傳後代。
寧以義死,不苟幸生。
——宋·歐陽修《縱囚論》
寧可為正義而死,也不苟且偷生。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宋·李清照《烏江》
活著應當成為人中的豪傑,死了也應成為鬼中的英雄。
富貴非吾事,歸與白鷗盟。
——宋·辛棄疾《水調歌頭》
追求榮華富貴不是我所要做的事,將回去與鷗鳥結伴。喻指不慕權勢、超脫凡俗。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宋·辛棄疾《青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