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各種武術的練習(6)(1 / 3)

(2)上動不停。兩手握棍使棍梢繼續向下撩繞,上體隨即再向後轉,右腿順著撩棍的方向,向右側踢起,棍繼續向身體左側上撩。此時,兩手握棍置於胸腹前,棍梢高於頭,右腳尖勾起,與鼻同高。目視棍梢。

要點;整個動作要連貫協調,棍須走立圓。撩棍和踢腿要同時進行,兩肩及手臂動作要放鬆,踢腿時不要弓腰。

16.弓步拉棍:

(1)左腳尖稍外擻,上體左轉右腿屈膝準備下落於身體右側。與此同時,左手上滑握於棍身中段,直臂向上、向後繞行,使棍梢向後上方掄繞。日向左平視。

(2)上動不停。右腳在身體右側落步,屈膝,左腿挺膝蹬直,成右弓步。同時,右手向右肩前拉帶並內旋,左臂也直臂下壓內旋,棍身斜放於身前,棍梢位於膝踝之間。目向左側平視。

[要點]:拉棍與弓步要同時完成,整個動作要舒展。

17.收勢:

(1)右腿立起,左腳收至右腳內便與右腳並步站立。同時,右手使棍把由右肩前向身體右側下落於右腳外側地上,臂伸直,滑握於棍身中段;左手握棍順勢向上、向右肩上方屈臂下落於胸前,棍身直立。目視正前方。

(2)接上動。左手撒開垂於身體左側。目仍視正前方。

[要點]:收棍與並步須同時完成,動作要認真,精神要貫注。

擒拿與反擒拿

擒拿是由武術運動逐步發展而成的一項克敵製勝的技擊招法。它是針對人體各部位的關節和穴位,采用鎖、扣、纏、拿、抓、擰、點、壓、撥、刁等手法,拿住對方一個或兩個關節,達到“拿其一點,控其全身”的目的。由於人體各部位的構造功能,有一定的限度,各個關節的彎曲旋轉幅度有一定的範圍。

因此,體的某些肌肉、骨骼、穴位受到超過生理限度的壓迫或外界暴力時,就會產生劇烈的反應,輕者出現酸、麻、木等感覺;重者失去抵抗能力;再者則分筋錯位,脫臼骨折,造成傷殘;更有甚者會失去知覺而昏迷,乃至喪失生命。反擒拿則是被人擒拿時,審對方之意,憑肌肉感覺,及時掌握其勁路變化,順人之勢,借人之力,化解其擒拿之後而反擊之。使用擒拿與反擒拿時,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快速勇猛出手穩,力點準,發勁狠。

武諺說:“遠打,近拿,貼身摔”。擒拿技術具有快速靈敏,貼身近戰和技擊性強的特點。而且擒拿是用反關節和點拿穴位的方法製勝於敵,技術性強而又複雜,練習者需具備一定的人體解剖學、人體生理學和生物力學等方麵的知識。並在熟練掌握各種方法要領的同時,還要加強基本功和自身身體素質的訓練,以及掌握必要的擒拿技法規律。在學習和運用擒拿技術的同時要做到上下相隨,協調擊打;見手使手,借勁使勁,順勢發力;虛實分明,避實擊虛;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揚長避短,沉著善戰。隻有遵循這些原則,技術嫻熟,才能在擒拿搏擊中靈活運用、得心應手,充分發揮飛的攻擊力。

擒拿的基本手法

擒拿技術是一門與敵人進行近身近戰的格鬥技術,以擒拿對手的關節和穴位為主。在近距離的實戰中,隻有針對不同的情況,靈活運用不同的擒拿手法,才能製服對方取勝。因此學好手法是非常重要的。擒拿的手法很多,簡要介紹以下幾種。

抓:對方用拳或掌擊來,五指合力將其前臂或腕關節握住。

在實戰中,抓和拿是並舉配合運用的。

擰:對方用拳或掌擊來,抓住對方前臂或腕關節向裏或向外。

撥:對方用拳擊打我腹部時,我用前臂由上向下、向裏封堵,使對方攻擊方向改變後迅速回收,稱之為撥。

架:對方用拳或掌擊來,用前臂向上橫截,支撐對方前伸臂。

壓:對方用拳或掌擊打我腹部時,我前臂由上向下擠住對方前伸臂用力向下。常與拿一起使用,壓住對方的臂、腕、肘、膝等關節處,使其無法移動。

纏:對方抓住我手腕時,我被抓手以腕關節為軸向上、向外、向下旋轉,抓擰對方手腕。

推:對方用拳或掌擊來,用手向外或向前用力,使其前臂移動,改變攻擊方向,稱之為推。

托:對方用拳或掌由上向下擊來,我用手掌由下向上舉,控製對方手臂,阻止對方下擊。

刁:對方用拳或掌擊打我頭麵部,我反手由裏向外,小指一側先接觸對方前臂或腕關節,然後五指合力,將其前臂或腕關節攥住,稱之為刁。

擄抓:對方用拳或掌擊打我頭麵部,我用前臂由下向上橫截,當觸到對方前伸臂時,順勢反手抓緊對方前臂或腕關節,用力向自己斜下方拉,稱之為擄抓。

攪架:對方用拳或掌擊打我頭麵部,我用前臂向斜上方架出,拳心朝裏,當觸到對方前臂後迅速外旋上架前臂,拳心朝外。上架前臂要貼緊對方前臂,不但使對方前臂改變攻擊方向,還可緊緊將其控製住。

擒拿與反擒拿的實用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