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國禮儀綜述(3)(2 / 3)

封建禮製的確立

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大對流,禮製逐步向社會各階層、社會生活各方麵全麵滲透。

但這一進程在秦始皇時被粗暴地打斷。史書上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采用法家思想,以嚴刑峻法治理國家,儒家所倡導的禮樂王政之說被拋在一邊。秦王朝短命而亡後,剛剛建立的西漢王朝便麵臨著法滅禮壞的混亂局麵,漢王朝急需整頓社會秩序,重新樹立統治者的權威,以穩定。

新生的統治。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單純采用秦王朝以法治國的統治策略,靠大棒來威嚇、鎮壓,顯然是難以奏效的,秦王朝已有前車之鑒。要想長治久安,隻有重拾禮治的旗幟,並將它和刑政有效地結合起來,軟硬兼施,才能渡過難關。在《漢書·叔孫通傳》中,記載了漢初恢複禮治的一段有趣的過程。

漢高祖劉邦,本是豐、沛間一個遊手好閑的人,社會地位極其低賤。他的從龍功臣,也多出身於三教九流,基本上都屬於社會下層的勞動者。漢王朝建立後,每次朝會群臣,這些不知禮法為何物的粗人,在朝堂上依然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聲說笑,相互嘲謔;喝醉之後,就更不像話了,有的大呼小叫,有的痛哭狂笑,甚至還有的拔出劍來,亂砍朝堂上的柱子,大殿上亂哄哄的,一點規矩都沒有。做了皇帝後的劉邦,很快就感到忍受不了啦,他感覺不到皇帝的臉麵何在、尊嚴何在,於是,他就讓儒生叔孫通製定朝儀。公元前2001年,正值長樂新宮建成,劉邦便乘機推出了這套朝儀。在群臣朝賀的那一天,天剛破曉,朝堂兩側已布滿了衛士,手持刀槍,旗幟飄揚,氣氛莊嚴而肅穆。禮官引導群臣依官位高低相次進入宮內,文東武西,分列於殿陛兩側。然後劉邦乘輦升殿,左右侍臣高聲傳報,群臣逐班覲見。懾於這種威嚴莊重的氣氛,所有的人莫不震恐肅敬,沒有任何人敢大聲喧嘩。禮畢賜宴,群臣按班次棒杯上壽,也沒有人敢再胡亂多喝,酒斟九遍即罷酒,宴會結束。而對這沉悶乏味的場麵,劉邦卻十分高興,他不無得意地宣稱:“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貴了!”

正是由於禮儀製度所特具的對鞏固君主專製集權統治的重要作用,自漢而後,曆代封建統治者莫不重視利用禮儀製度,來穩定社會秩序,強化統治。如漢代宣稱:“以孝治天下”;漢宣帝說漢家治國方略是“以霸王道雜之”;董仲舒倡言“三綱五常”;宋明理學宣言女子“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等等。我們看到,隨著時間的推延,封建製度的日趨腐敗和沒落,封建統治者對於禮儀製度愈趨重視並不斷強化,幾乎無所不用其極,使禮儀製度一直伴隨著封建製度的始終。

封建禮製的特點

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禮儀製度演變過程中,它呈現出這麼幾個特點:

其一,封建禮儀製度越來越趨向正規化和製度化。從秦漢時期直到清朝滅亡,曆代封建統治者為使禮樂程式正規化,都設置有專門管理禮樂的行政機關。在各代中央政府機構中,基本上都設有掌管祭祀禮儀的太常、掌管讚相禮儀的光祿勳、掌管外事禮儀的大鴻臚,它們構成了封建國家主要的禮樂行政業務機關。隋唐以後所設立的尚書六部中的禮部,也是這類性質的機構,隻不過它的地位更高,工作範圍更廣,除統領全國的禮樂行政工作之外,還主管文教方麵的工作。另外,由於禮樂的內容涉及的範圍很廣,程式又很複雜,所以在中央其他政府機構以及各級地方政府機構中,也都設有相應的機構和專門負責禮樂工作的專職人員。此外,封建國家還利用國家監察機關來監督禮樂工作的執行。這些情況表明了禮樂工作已成為封建國家的一項經常性的要政。

其二,禮樂程式更為煩瑣、內容更為蕪雜。打開曆代記錄典章製度的誌書,其所占分量最重的必然是禮誌,這已成為封建史書的一大特點。至於其儀式的煩瑣,我們可用清代乾隆皇帝所舉行的一次郊天禮為例。清代祭天的儀式在天壇舉行,天壇的圜丘分為三層,下層正位祀昊天上帝,兩旁列有陪祀的祖考;上麵兩層列有各種從祀的神祗。按照各神祗的地位尊卑,分別安放數量不同的祭品、祭器。這一切工作準備好之後,皇帝動用最高規格的儀仗,即由上萬人組成的大駕鹵簿,在祭祀正日的前一天到達天壇。皇帝親自檢查圜丘的神位,侍從官員分頭檢查祭品和祭祀用的牲畜,一切停當之後,進駐齋宮,素食沐浴。到正日祭祀時,皇帝和所有的從祭人員都要穿上規定的祭服,赴壇盥洗、上香、奠玉帛、行三獻禮、奏樂舞、飲福酒、受胙肉,最後焚柴告天,然後禮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