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帝王國禮(1)(1 / 3)

即位改元之禮

中國古代國家是一姓統治天下的“家天下”國家,新君繼統或異姓代立,都是頭等重要的大事,而且是頭等重要的大喜事,曆朝曆代都規定了相應的禮儀以誌慶賀。

周代,舊君死,新君立,新君須告於舊君殯宮,而後即位。這種禮製見載於《尚書》之《顧命》、《康誥》篇,這也是古文獻中關於帝王即位禮的最早記載。

公元前202年,劉邦滅亡了項羽,統一天下,群臣擁劉邦為帝。劉邦再三推讓不得,遂於汜水之陽築即位壇,登上了皇帝寶座。但其時即位禮儀如何,史書未載,難考其詳。漢家的另一位皇帝漢文帝由藩王入繼大統,其即位儀製在《史記·孝文本紀》中有所登錄。漢文帝即位時下大赦天下之詔,普賜民爵一級,酒十石,並特許民間歡飲五日。同時,還舉行了告廟之儀,在即位當天,漢文帝即人謁高廟,告知劉邦的在天之靈自己繼位之事,並祈求列祖列宗的護佑。

與即位同等重要的還有“紀元”。紀元,就是紀一君之終始,它代表著一個時代。每一新君即位,就是舊君時代的結束,故而都要改元,表示所謂肇興代終之義。我國曆史上可靠的最早紀元是西周的共和元年,時當公元前841年。漢武帝時又創立年號之製,把自己當政的時間段冠以特定的名稱,這一辦法後來也被沿用下來。

到東漢光武帝開國即位時,經漢室諸君的苦心經營,在即位、改元製度上已獲取了一些經驗,並有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光武帝乃總其成,確立了一套比較標準的製度。光武帝即位時,建立壇場,以燔燎之儀告天,並桎於水、火、雷、風、山、澤六宗,望於群神,祝辭而祭,使普天群神皆知。又建年號為建武,大赦天下。此後,燔燎告天之儀就成為開國之君即位典禮上不可或缺的一道重要禮儀。

改元之製在漢代也已有了一定之規。若是新君繼位,一般須在即位後的第二年才可改元,第一年仍須沿用先帝年號,否則便是違禮乖典,要受到人們的非議。同一帝執政期間,也可改易年號,但一般直有下列情況才可改易,如天下有祥瑞或災異,國家發生重大事件或為了某種目的等。在明清之前,一帝而擁有多個年號的情況十分常見,如漢武帝、唐高宗,都擁有十個以上的年號。

漢魏直至隋唐,“禪讓”之風盛行,手握兵權的權臣通過各種威逼利誘的方法,逼迫舊主下台,把皇位“禪讓”給自己,從而篡奪政權。為把自己的篡位粉飾得一派“順乎天,應乎人”的模樣,他們乃在禪讓方式上大做文章,從曹丕開始,就已有了一個固定的模式。先讓舊帝寫禪讓書,表明自己一姓已失天命,願讓位於賢的願望,而受禪之人也要上表辭謝,說自己無德無才,不敢膺此大任。如此“誠懇”的推讓,要反複三次。群臣也在邊上四處奔忙,一麵要向權臣上表勸進,一麵要舊君避位讓賢。這樣折騰一段時間後,權臣方才表示怕遭天遣而不敢不應天命。

於是築受禪台,由舊君宣布禪讓之旨,由新君表示承天之命,並與民更始之意,再以燔燎告天,易姓革命就此成功。新君即位之後,還要告謁祖廟,並大赦改元。

這種異姓禪讓,表麵上表現得一副溫情脈脈的樣子,但骨子裏卻充滿了暴力與血腥。

與這種禪讓不同的是一姓內部父子之間的禪讓,史稱“內禪”。這種內禪的方式,唐高祖唐太宗之間用過,唐睿宗唐玄宗之間用過,宋徽宗宋欽宗之間用過,就連清乾隆帝與嘉慶帝之間也用過。

而其內禪儀製表現得較為完備的卻數宋高宗禪位於宋孝宗的那一次。

公元1162年六月,宋高宗行內禪之禮。先於紫宸殿排列儀仗,文武百官肅立殿陛,高宗升上禦座,百官上殿陛辭,說些敬仰、依戀之類的言語,高宗則勉勵他們要盡力輔佐新君,談話中君臣相對流涕。告別儀式過後,君臣俱退,高宗進入內宮。文武百僚再行整班,聽宣禪位之旨,舞蹈再拜,三呼萬歲。其後群臣複移班殿下,等候迎接新君。在禁衛儀仗的簇擁護衛下,新君出而升殿,內侍上前扶其登禦榻,新君故意不肯坐下。內侍傳太上皇旨,令新君就禦座,新君方才坐下,但又故意不坐南向之位。文武君臣上殿祝賀新君登基,舞蹈再拜,三呼萬歲。宰臣上前,請皇帝坐正,新君要再三推辭,最後才麵南而坐,這樣新君就算正式即位,為天下之主了。

明太祖朱元璋統一天下,亦行即位大禮。在南京的鍾山南麓修築了大壇,朱元璋登壇祭祀天地,祝告上帝,表示自己已承天之運。壇下丞相率文武百官拜賀舞蹈,三呼萬歲。告天之後,又到太廟祭告四世先祖,並告祀社稷,然後回到宮中,朱元璋頭戴袞冕,駕禦奉天殿,伴以大樂鼓吹,並鳴鞭。百官上表祝賀後,群臣四拜三舞蹈,拱手加額,三呼萬歲。大樂又起,群臣出笏俯伏,並再行四拜大禮。賀禮結束,皇帝冊拜皇帝和皇太子,同時將即位之事詔告天下,建元“洪武”。

也是從明太祖開始,建元之製改為一帝一號,其年號終其世不得改易。舊君卒,即位新君於當年內仍沿用舊號,第二年再行改元。此製一立,曆經明清兩代,皆承而不廢。

朝賀之禮

中國古代,在遇到特別重大的節日時,又有舉朝同賀共歡之製,由此又製定了一套朝賀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