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確定一年之首為冬十月,並定有朝賀之製,但其朝賀內容今已無考。
漢承秦製,亦於十月歲首行朝賀之禮,這一套朝賀禮儀是當時大儒叔孫通在劉邦時製訂的,其詳情已見上述。另外,諸侯王、群臣等還要以禮物向皇帝賀新年。諸侯王與列侯的賀禮是玉璧,二千石以下官以羔為賀,千石以下分別以雁或雉為賀。進獻賀禮的同時,還要向皇帝稱頌萬歲。
唐代以元旦、冬至為兩大朝賀節日,合稱“正至”。北宋則以元旦、五月朔、冬至三節行朝賀之禮。唐代元旦朝會,規模宏大而隆重,由皇太子向皇帝獻壽,中書令奏地方諸州同賀之表,黃門侍郎稟天下祥瑞,戶部尚書上報諸州貢獻之物,禮部尚書上奏諸蕃國貢獻之物,然後百官上殿,高呼萬歲。朝會時還有盛大的樂舞表演,要上演七德舞、九功舞、上元舞,號稱“三大舞”,以歌頌帝王的文治武功,表現天下歌舞升平的景象。朝賀結束,皇帝照例要大宴群臣,與下同樂。
清代以元旦、冬至及皇帝誕辰日為“三大節”,行朝賀之禮。皇帝禦太和殿,王公百官立班之後,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禮畢,皇帝賜坐賜茶,元旦朝賀還設宴相待,以使君臣同歡。
慶賀帝王誕辰之禮
祝壽之風,在我國起源很早,商代甲骨文中已有了多種寫法的壽字,說明早在商代,就已有了祝壽的活動。這在《詩經》中也有反映,如《大雅·江漢》一詩中就有“虎拜稽首,天子萬年”的祝壽之辭。
封建帝王舉行紀念自己生日的活動,由隋文帝開其端。公元602年,文帝下詔說:六月十二日是朕的生日,海內斷屠,以紀念父母對朕的生育之恩。但這也僅是偶一為之,還沒有固定的慶賀典禮。
在自己的生辰之日,舉行大型的慶賀典禮,始於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八月,唐玄宗為慶祝自己的生日,乃置酒張樂,招待群臣。宴會之後,宰相源乾曜、張說率群臣上表慶賀,說:“聖人出則日月記其初,王澤深則風俗傳其後”,並提議“誕聖之辰,焉可不以為佳節乎!
(《冊府元龜·帝王部》)建議以玄宗的生日——八月五日為千秋節,唐玄宗敬納嘉議。從此之後,每到玄宗千秋節,全國臣民休假三日,舉國同歡,玄宗也親臨花萼樓受賀,與民同樂。
從唐玄宗開始,唐代諸帝為自己的生日取嘉名並舉辦大規模的慶祝活動,已成常例。幾乎每個唐帝都有自己生日的專用名稱,如肅宗生日叫“天成地平節”,武宗生日叫“慶陽節”
,宣宗生日叫“壽昌節”等。但是,晚唐諸帝生日的慶祝活動,多是邀集沙門祈福而已,還未用上朝賀之儀。
宋金之後,帝王的誕辰慶賀規模越來越大,而且其禮製儀式也搬用了元旦朝賀之儀。把自己個人的生辰慶賀等同於國家重大節日的朝賀活動,反映了封建皇帝日益專製獨裁,淩駕於國家政權之上,並把家事等同於國事的曆史現實。明清時期,帝王的生辰嘉名不再每帝一名,而統一稱為“萬壽節”。更有甚者,清代還堂而皇之地把萬壽節與元旦、冬至並列,並為國家三大節之一,從而使自己個人的生日也成為天下萬民都必須普天同慶的重要節日。
圜丘祀天
天帝是中國古代神鬼體係中最為尊貴、最有威權的主宰神,其他的神鬼如風伯、雨師等隻是它的臣工,人間的帝王也是上天的兒子,因此祀天之禮是古代最為隆重和莊嚴的典禮。
圜丘,是一座圓形的祭壇。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所以把祭天的處所做成圓形,以象征天的形象。周禮中規定,圜丘建於國都南郊,於每年冬至之日在此舉行祀天大典。在冬至日的大清早,周天子就得早早起身,率百官來到南郊。周天子身穿大裘,內著袞服,頭戴旒冕,腰插大圭,手持鎮圭,麵西而立。然後鼓樂齊鳴,通知天帝臨壇受祭。接著,天子牽著獻給天帝享用的犧牲牛、豬、羊,稱為“太牢”,將之宰殺,和其他祭品如玉璧、玉圭、繒帛等一齊堆放在柴垛上,天子親自點燃柴垛,讓煙氣升騰於天,使天帝聞嗅其味,這即稱為“燔燎”,也稱為“桎祀”。
接下來,由活人裝扮成天帝化身的“屍”登上圜丘,代表天帝接受祭享。先向屍敬獻犧牲的鮮血,再依次進獻五種酒,稱為“五齊”。獻酒過程中再穿插獻上全牲、大羹(肉汁)、繃羹(加鹽的菜汁)、黍稷等,屍也用三種酒答謝祭獻者,稱為“酢”。這些程序完成後,天子與舞隊同舞“雲門之舞”,以答謝天帝。最後,與祭者分享祭祀用的酒醴,並由屍賜福於天子,稱為“嘏”,後世也叫作“飲福”。
祭祀用過的牲肉,因為沾有天帝的恩澤,也由周天子鄭重其事地將之分賜給宗室臣下,稱為“賜胙”。
周禮的這一套祭天程式,為後世所繼承,程式中變化較大的,是用神主取代了活人裝扮的屍。
明代圜丘祀天的禮製有所變化。朱元璋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在南郊建大祀殿,以圓形大屋覆蓋於祭壇之上,於此合祀天地,祭祀的時間定於每年的孟春正月。嘉靖皇帝即位後,認為合祭天地不合古禮,便於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大祀殿之南另建圜丘,單獨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