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帝王國禮(1)(3 / 3)

圜丘後改稱天壇,壇分上下三層,每層攔板望柱和台階的數目均為天數,即九或九的倍數。祭祀的時間仍恢複為冬至。清代沿襲明製。我們今天見到的北京天壇古建築群,就是乾隆皇帝時在明製基礎上改修而成的。它包括四組建築:祭天的圜丘,祈求豐收的祈年殿,皇帝齋宿的齋宮,為祭祀服務的神樂署、犧牲所等。這些建築以圜丘、祈年殿為主體,前者在南,後者在北,中以大道相連,道寬約三十米,長三百六十米,構成了天壇的主軸線,天壇周圍廣種柏樹,構成了一種肅穆寧靜的氛圍。

出征之禮

在傳統的戲曲、小說中,我們常看到有“禦駕親征”與“拜將出征”的說法,這其實反映了古代軍隊出征的兩類不同形式:禦駕親征就是天子親自掛帥,領兵出征,如宋太宗之伐幽州,清康熙帝親征準噶爾部等;拜將出征就是任命將領帶兵征討,如漢高祖劉邦登壇拜韓信為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東向伐楚等。二者的主帥地位不同,禮數規格也就有較大的差別,但其禮儀內容則差別不大,基本上都包括祭天、祭地、告廟和祭軍神等四大類內容。

出征之前祭天,古代稱為類祭。類祭的地點和形式取則於吉禮中的祭天之禮,也是在國都之郊舉行祭祀,將犧牲、幣帛等祭品燔燎告天,通過向上蒸騰的煙氣,把出征之事報告上帝,請求上帝的同意,以上帝的名義去恭行天罰,並祈求上帝保佑戰爭的勝利。類祭的具體時間,由占卜決定於剛日某天舉行。古代以幹支記日,幹支有剛、柔之分,甲、丙、戊、庚、壬屬於剛日,剛日為陽,出征為陽剛之舉,故而類祭也都在剛日,而不在柔日。

出征前祭地稱為“宜社”。戰爭的起因大都是由於領土的糾紛,戰爭的目的是為了保衛領土的安全,故出征之事亦須報於代表國土的社神知悉,以求取社神的保佑。“宜社”的祭祀形式也類同於古禮祭地之禮,主要是采用瘞埋祭品如犧牲、玉幣等於地中的瘞埋之禮。

出征前告廟之禮稱為“造禰”,就是告祭於祖先的意思。采取這一形式,是表明大軍出征得到了祖先的同意和庇佑,是受命於祖、代祖出征的。

這三類祭祀活動,把天、地、人三神全都拉到了自己陣營一邊,表明出征的大軍乃是替天行討的名正言順的堂堂正義之師,從而鼓舞起戰士們的鬥誌,樹立其必勝的信心。

在此之後,出征之師還要行祭軍神、軍旗之禮,古稱“榪祭”。受祭的軍神,有兩種說法,一說是蚩尤,一說是黃帝。這兩人都是我國部落聯盟時期有名的軍事首領。傳說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十分勇猛善戰,曾經擊敗炎帝部落;蚩尤還是我國的兵器製作之祖,能夠以金屬製作各類武器,據說刀槍劍戟等都出自他的發明創意;又說蚩尤還具有很大的神通,能在戰場上呼風喚雨,扭轉戰局。黃帝是與蚩尤同時代的人,他領導炎黃部落聯盟擊敗了蚩尤的部隊,並學會了九天玄女的兵法,行軍布陣,神鬼莫測。這兩人可稱得上是古人心目中的戰爭之神,所以理所當然地登上了榪祭的神壇。在舉行祭祀儀式時,先將征伐之事告知神祗,再將羊、豬等犧牲薦神,以牲血塗抹軍旗、戰鼓,稱為“釁旗鼓”,以此祈求軍神相助。

祭軍旗的儀式稱為“榪牙”。牙是牙旗,牙旗是軍中大旗。古代軍隊的進退行止等一切行動,均依軍中旗鼓為指揮,故而牙旗乃是軍中的靈魂和中樞,祭牙旗就是祈求出師大捷,旗到得勝的一種儀式。榪牙之前,先要建牙,即把大旗樹立起來,然後在全軍之前,掘坎瘞埋,以行祭祀。唐宋以後,範圍進一步擴大,不僅祭牙旗,還要祭代表六軍的六纛,禮儀更趨複雜化。

軍隊的一切行動,皆依托道路進行,所以出征之前還要舉行對道路之神的祭祀,稱為“收祭”。較祭是在道路上封土為堆,並插有樹枝草木,駕駛戰車的禦手一手執轡,一手持酒,澆在戰車輪軸兩端,再澆車廂前的擋板,然後將酒一飲而盡。三酹之後,戰車從土堆上輾過,祭禮即告結束。出征大軍行過此禮後,所有的山川險阻,皆可平穩涉渡,不會構成危害。但唐代以後,此禮已很少用了。

諸神祭祀完畢,還要行誓師典禮。出征之前的誓師,實則上是一次戰前總動員,通過主帥慷慨激昂的誓師辭,陳明大軍出征的目的與意義,揭露敵軍的殘虐與罪惡,從而激起廣大戰士的同仇敵愾之心。如周武王伐商,大軍到達牧野,舉行了誓師大會。周武王左秉白旄,右秉黃鉞,立於戰車之上,向全體戰士痛陳商紂之罪,表明代天行罰的立場,使全體戰士都覺得自己是正義的使者,鬥誌昂揚,從而一舉擊潰了商軍,滅亡了商王朝。又如努爾哈赤正式對明王朝宣戰時,於祖廟舉行誓師大典。在告天告神的同時,努爾哈赤又拋出了明王朝的七大罪狀,即所謂“七大恨”,如明殺其父祖、拘殺其使者等,以此激起了全體將士的激憤求戰之心。從此之後,“七大恨”就成了女真貴族向明攻掠的堂而皇之的極好借口,並最終在“七大恨”的旗幟指引下,滅亡了明王朝。

凱旋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