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大軍得勝班師,則要行凱旋之禮。軍樂隊一路吹打,高奏凱樂,眾將士齊聲高唱凱旋之歌。來到國都近郊,若是天子親征之師,眾大臣都要出城迎接;若是命將出征之師,天子要親自郊迎,或派使者出城迎接,以示慰勞。
軍隊奏凱歸來,先要到太廟、太社,向天地祖先等告奠,並行獻捷獻俘之禮。獻捷,即向天地祖先報告勝利的消息,感謝他們的庇佑。獻俘,即獻上各種戰利品,包括俘虜,以聽候處理。
獻捷之禮,周代有“獻馘於王”的做法。馘,是割下的所殺死敵軍的左耳,以此來計算戰士殺死敵軍的數量,周王據此論功行賞。為了讓天下臣民都知道軍隊奏捷的消息,北魏時又在獻捷之禮中增加了“宣露布”製度。露布,本來是不加緘封的官文書,北魏時將之用來發布戰爭獲勝的消息,這樣就出現了“宣露布”的做法,即每當前線告捷,便把勝利的消息寫在縑帛之上,然後立一漆竿,將其係於竿端,以之廣告遠近。此後,這一做法逐步流行起來,露布也就成了“布於四海,露於耳目”的獻捷之書。隋文帝時為此還特地製定了宣露布之儀:捷報由兵部露布,文武百官及四方客使全部集中到廣陽門外,由宰相當場宣讀露布。讀畢,百官舞蹈再拜行禮。
禮畢,再把露布係於竿上,告知天下。
另外,獻捷之禮還有其他幾種情況。在戰事尚未全部結束之前,軍隊獲得了某一場戰鬥的勝利,率軍將領也要遣人回京,向朝廷報告勝利,此也稱為獻捷。使者帶來的捷報在早朝時當廷宣讀,稱作“宣捷”。倘若不是一般性的捷報,而是重要戰役的大捷,還要遣官告祭天地宗廟。
國家實行分封製時,各地的諸侯打了勝仗,向天子告捷,也稱為獻捷。天下分崩之時,小國打了勝仗,向大國告捷,也屬於獻捷的一種。
獻俘之禮,曆代大體相同,細節上略有差異。以宋代為例,先將俘虜以白練捆綁,押往太廟、太社,獻俘於祖宗神靈,然後押往宣德門,舉行獻俘之禮。皇帝在門樓正中設座,上樹帳幄,文武百官按其品階高低序立於樓下,獻俘將校也於兩旁肅立。皇帝就座,三呼萬歲後,獻俘開始。先將俘虜押解就位,再由侍臣高聲宣讀露布,然後刑部尚書出班奏報,請求將俘虜交由法司處置。皇帝若下令處決,就由大理卿將俘虜押往法場;若皇帝下令開釋,就由侍臣傳旨釋縛,被俘者上前三呼萬歲,跪拜不殺之恩。隨後,文武百官也三呼萬歲,舞蹈拜謝。
若戰爭以敵方投降告終,則有受降之儀。宋代的受降儀式也在宣德門舉行,其排場、程序等與獻俘儀大致相似,所不同的是衣冠的改易。降王及其降眾先是穿著本國衣冠,至宣德門前俯伏而拜,口呼萬歲,皇帝下旨赦其罪,並賜予冠服袍帶,降王等拜而受之,穿上中華衣冠後再拜呼萬歲。服飾的改易,意味著他們從此接受中華帝國的統治,甘願為中國的藩屬。
若戰爭進行過程中敵方投降,則由前方主將代表皇帝受降,並將此消息報告朝廷批準,再露布天下周知。軍中受降之儀,先於營外築受降台,台旁建“奉詔納降”大旗。在受降之日,投降者先立於旗下。鼓吹鳴炮之後,主將登台就座。降者膝行至台下,俯伏乞命,請求允其降順。
主將乃宣皇帝旨意,同意受降,並赦免降者,給予一定的賞賜。降者叩頭謝恩,儀式就告結束。
戰爭勝利結束後,天子要論功行賞,古代稱此為“飲至”。顧名思義,慶功是要設宴飲酒的,可見“慶功酒”的說法由來已久。宴享之後,再對立功將士論功行賞,有的升官授爵,有的賜予財物,等等。最初的“飲至”之禮,大多是在宗廟舉行,後代多改在皇宮正殿或宮苑中舉行。
戰爭是雙方的事,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我國古代軍隊吃敗仗的情況並不罕見。碰到這種情況,古代就稱為“師不功”或“軍有憂”,當然也就不能用凱旋之禮相迎,而是用喪禮迎接敗軍。國君要身穿喪服,頭戴喪冠,痛哭失聲,以吊死撫傷,慰勞將士。如春秋時期,秦國孟明視率軍襲鄭,歸國途中為晉軍設伏殲滅,孟明視等殘軍敗將被釋回國後,秦穆公身穿喪服親到郊外迎接,一麵痛哭流涕,一麵撫慰將士,把戰敗的責任全部承當下來,這就使得秦軍將士個個義憤填膺,孟明視等敗軍之將也再言其勇,誓死要和晉軍戰鬥到底。果不其然,秦軍很快就恢複了元氣,並連續向晉國發動了攻擊。看來,凡事隻要處理得當,壞事可以變成好事,而潰敗之師也可以變成威武勇猛之師的。
校閱之禮
中國古代一向重視軍隊的平時訓練,這種經常性的訓練,不僅可以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使之常備不懈,而且一旦碰到戰事,馬上即可上陣應戰。古代軍隊的訓練,大多是在專門的訓練場——校場上進行,在鑼、鼓等敲擊樂器敲擊出的節奏指揮下,戰士們進行著變換陣形、格鬥以及前進、後退、疏散、集合等各類基本功的訓練,這種訓練的成果,將在每年都要舉行的大閱兵上體現出來,因此,古代又把軍隊平時訓練的各類活動和製度,統稱為校閱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