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帝王國禮(2)(2 / 3)

周代已有部隊日常訓練的製度,據《禮記·月令》中說,每年的孟冬之月,天子親臨講武,命將帥操練士卒,講習射、禦、角力之技。這就成為後世冬季大閱兵的大閱之禮的源起。

漢代校閱之禮則有“都試”之製。都試,在每年十月由中央和地方郡一級政府同時舉行。

在各級軍事長官的負責下,從所屬範圍內抽調軍隊,集合演練騎射諸技,並當場比試考核,以定各部隊平時訓練水平之優劣,優者賞,劣者罰,從而保證軍隊的戰鬥力。東漢時,為防地方勢力坐大,廢除了地方都試之製,但中央的演武校閱仍照常舉行。東漢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也是最為有名的校閱,發生在東漢末年的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當時東漢王朝的統治已搖搖欲墜,西方羌人叛亂,各地暗流洶湧,地方軍閥擁兵一方,普通百姓不斷舉義。為穩定腐朽的漢王朝統治,在大將軍何進的主持下,召集四方兵將會集京師,舉行了大規模的講武,意在向天下炫耀武力。講武於平樂觀舉行,觀下建有大壇,壇上張十二重五彩大華蓋,漢靈帝坐於其下,步兵、騎兵數萬人在“西園八校尉”的統領之下,各各結營為陣,進行操練。西園八校尉中,後來逐鹿中原、爭雄天下的一世之雄如曹操(典軍校尉)、袁紹(中軍校尉)等俱在其列。

北魏時,校閱演兵由講練陣法、操練基本功等內容轉向了更重實戰效果的對抗演習。全軍分成南、北二軍,各由主將統領,先由步軍操練陣法,共達二十餘種之多,作遙相對抗之勢。陣法操演完畢,兩軍各選騎士六千人互相挑戰,進行實戰模擬演練,最後以北軍勝而南軍負結束。

後齊講武,更重視戰陣之法的演練。其演練的重點分為目、耳、心、手、足五大環節,所謂目,要求每個戰士都能熟知各式旌旗及各式旗語的意思,旗臥則跪,旗指則起,使全軍行動整齊;所謂耳,要求戰士熟知軍中金鼓的意思,擊鼓則進,鳴金則止,使全軍行動如一;所謂心,要求戰士了解軍法嚴明,嚴格按軍令從事,從而使全軍一心,能如意指揮;所謂手,要求戰士能熟練運用各類兵器,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都能適當地運用格鬥技術,以求克敵製勝,從而發揮各類兵器的特長,提高軍隊的戰鬥力;所謂足,要求戰士們能練出一副鐵腳板,跋山涉水,長途奔襲,都能應付裕如,從而使軍隊能招之即來,來之能戰。通過這五個重點環節的訓練,使全軍萬眾一心,陣法嚴整,能有效地抗擊任何來犯之敵。

唐代於仲冬之月講武,全軍集合於都門之外的校場上演練,皇帝、文武官員、地方使臣、番邦賓客皆前往觀看,百姓也可在校場外觀閱。參加演練的步、騎軍一分為二,成東、西兩軍,相向而立。待主將代全軍宣誓及申明紀律後,演武隨即開始。先由步軍登場,聽得戰鼓擂響,令旗舉起,全體士兵行進,擊鉦停步。鼓響三聲,令旗偃倒,士卒皆跪。如此反複操演數遍之後,接著演習陣法,東、西兩軍結陣相向,依五行相勝之法,不斷變幻陣法,互相抗衡。隨之兩軍各派出五十名能征善戰之士,手持刀盾,捉對廝殺。最後,兩軍皆變為直陣,由旗鼓指揮,同時向中線而進,麵對麵地進行模擬攻防演練,以檢閱戰士的技擊水平。如此對陣法、指揮係統、技擊水平、兵器運用能力等全麵檢閱後,步軍退場,騎兵進場,其演練內容、程序等俱與步軍相似。

宋代校閱之法號稱最為嚴密而完善,宋代在京師四周設置了四個大校場,皇帝親自參加講武典禮,步、騎、水等各軍兵種都要參加演練,演練的內容更注重從實戰需要出發,並根據戰士在演練中所表露出來的技戰術水平,品定士兵的等級,作為升遷、賞罰的重要依據。此外,宋代對演練的各項內容都規定了明確的標準,成為一項製度而頒布執行。據記載,宋代對步戰技巧、馬戰技巧、水戰技巧、各類兵器運用技巧,如發射弓箭的執弓、發矢、運手、舉足、移步等各步驟都詳加分解,製定了規範化的條文,還繪圖加以詳細說明,規定所有戰士都要熟加記誦。

宋代對陣法的演練特別講究,他們總結了前人對陣法運用的心得,確定了多種多樣的陣圖,要求將領和士卒都要熟知各陣的排列與運用,甚至在戰時也強令軍隊按照皇帝禦定的陣圖作戰,而不考慮戰場具體情況是否適合。所以,宋代這種脫離實際情況的教條化的訓練,雖然使訓練的製度和方法等都更趨規範,戰士個體的戰鬥能力也有所提高,但在實戰中卻作用不大,脫離實際的瞎指揮往往使宋軍屢戰屢敗,成為曆史上著名的積貧積弱的王朝。

明代政治黑暗,大多數皇帝昏庸腐朽,故自明中葉以後,武備懈弛,軍隊空虛,壯兵多充將領勞役,而老弱之徒充斥軍營,吃空額的更是比比皆是。在這種情況下,大閱講武自然流於空談,大多走過場了事。到了明代末葉,甚至連這種形式也都不再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