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帝王國禮(3)(2 / 3)

春秋以來,周王室日煙衰微,不再有號令天下的威風,諸侯聘於天子的製度也就日漸式微。

還以魯國為例,春秋時期魯國聘於周室僅有屈指可數的四次,而聘於晉、楚等強國的次數卻多達五十六次。各諸侯國之間的使節互聘,在春秋戰國時期非常盛行,一般每隔一段時間,各國都要派遣使者,互致問候。以卿為使者稱為“大聘”,以大夫為使者稱為“小聘”。通過互聘,采強化國與國之間的聯係。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相互之間攻戰不休,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稍有不慎,就會引起同盟反目、國破家亡的悲劇。外交在各國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既造就了無數個智計橫出、縱橫捭闔的外交家,又使得朝聘活動日趨頻繁,成為關係到國家存亡的重要大事。

朝聘的禮儀規定,在先秦時期也是十分嚴格的。周禮規定,諸侯聘於天子,必以卿為使,以大夫為上介,以士為眾介;聘使進入王畿時,必先通報“關人”,關人轉報天子,待天子同意後,聘使才能人城。聘使被安置在館舍之中,等候天子召見。覲見時要貢奉玉帛珍玩以及本國土產奮珍。覲見之後,由於室盛情款待,再由王室使送其出幾返國。諸侯國之間的使節互聘,也有相同的禮節規定。

外交禮儀是相當嚴肅的事情,須加以嚴格認真地執行,以表示對對方的尊敬。若在外交場合違法棄禮,玩忽禮儀,就很可能帶來極為嚴重的後果。公元前592年,晉、魯、衛、曹四國同往齊國聘問。事有湊巧,晉使鬱克瞎了一隻眼,魯使季孫行父頭上無毛,衛使孫良夫跛了一隻腳,而曹使公子首偏偏又是個駝背。四個殘疾人走上朝堂行禮聘問,讓齊頃公樂不可支。好不容易等到退朝,頃公就連忙走向後宮,講給其母蕭夫人聽。蕭夫人一聽有這等好玩的事,就要求親眼觀賞一番。齊頃公答應了,並且馬上做了一番秘密的安排。他找來了四個具有相同殘疾的人,負責為四國使臣駕車。這事讓齊國大臣國佐知道了,連忙進諫:朝聘是國之大事,必須禮遇使臣,賓主雙方都要互相尊重,怎可開這種玩笑!齊頃公執意不聽,按原計劃擇日宴請使臣。

開宴當天,頃公先讓蕭夫人及宮嬪侍女躲在帷帳後麵,再讓使臣的車輛從前麵經過。蕭夫人等一看,瞎子拉著瞎子,禿子拉著禿子,不禁大笑起來。蒙在鼓裏的四國使臣聽得女人們的尖笑聲,仔細一看,才發覺自己受到了戲弄,不覺個個怒火中燒,當下也不辭行,馬上動身回國,並且互相約定,定要請兵伐齊,以報此辱。過了兩年,由鬱克擔任統帥的四國聯軍浩浩蕩蕩,殺奔齊國。齊頃公忙點起軍馬,親自迎戰。雙方大戰一場,齊兵大敗,要不是有人和齊頃公換穿衣服,冒充國君,齊頃公也就成了俘虜。驚魂未定的齊頃公剛剛逃回都城臨淄,四國聯軍已尾追而來。慌了手腳的齊頃公忙派國佐帶著玉磬等傳國之寶出城求和,不僅承認晉的盟主地位,答應今後按期朝見,而且同意歸還侵占的魯、衛二國的土地。鬱克另行提出了附加條件:以蕭夫人為人質,改齊國壟畝為東西向,以便晉軍隨意在齊晉之間往來。這下國佐也火了,指責這不合禮數。經國佐據理力爭後,鬱克方收回了無理要求,雙方達成和議。齊國玩忽外交禮儀,致使一笑傾城,付出了巨大的損失,由此也可看出正式場合據禮行事的重要性。

秦漢之後,由於分封製的廢弛,不再有諸侯國聘於天子之禮;由於天下一統,諸侯互聘的重要性也日漸減弱而不再使用。故後代禮書中多以藩國聘使朝貢以當此禮。

唐《開元禮》中記載,凡邊疆屬國或少數民族首領遣使聘唐,唐廷在接待時使用“受藩國使表及幣”、“皇帝宴藩國使”等禮。根據這些禮儀,當使者進入京城時,唐政府對之要“束帛迎勞”,表示歡迎慰問之意。歡迎儀式過後,安排使者到賓館下榻,並設宴招待,在融洽的氣氛中,雙方協商確定遞交國書的日期。屆時,負責禮賓的官員引領使者入宮。使者身穿具有本民族鮮明特色的服裝,其隨員手捧幣、玉等各種貢品,靜靜地立於殿門之外。這時鼓樂齊鳴,隆重的宮廷儀仗一隊隊魚貫而出,皇帝端然就座,等候使者入殿覲見。按照來聘國家的大小及重要程度,在使者入覲時給予奏樂不奏樂的不同禮遇。使者站班停當後,由中書侍郎率令史捧案上前,使者遞交國書,中書侍郎禮貌而又慎重地將國書置於案內,呈交皇帝。再由禮官上前,收下各類貢物。使者率隨行人員跪拜行禮,退出,禮成。擇日,皇帝舉行盛大宴筵,招待使者,並賞賜大量禮物。唐廷正是通過這種慎重其事的外交禮儀和禮尚往來的互相饋贈,密切和加強了唐王朝和周邊各國、各族的友好關係。

宋代,宋王朝和遼、夏、金、蒙古等先後對峙,雙方之間的使者往來十分頻繁,其外交禮儀也就更為發展。宋廷設有專職館伴使,負責陪同各國使節。有時,使節剛入邊關,受命而來的館伴使已在此迎候,並陪其同往京城。使者到達京城後,有專門的館驛負責接待,朝廷還專門派官員前來問候,並責成館伴使負責安排各國使者在華期間的一切活動和生活。使者回國時,館伴使伴送其至邊境。館伴使的設置,保證了各國使者在華期間始終都受到了極好的禮遇。使者入覲時的禮儀,也製定得十分周到,以遼使入覲為例,宋把接待遼使分成“見日”、“宴日”、“辭日”三種禮儀。見日,是遼使第一次覲見宋帝時舉行的儀式。先將遼使攜來的禮物陳列在殿下,再由中書官員接受遼主致宋帝的文書,通事官翻譯轉達遼主對宋帝的問候,宋帝相應問候遼主,並回贈大量禮物。宴日,是為宴請使臣所舉行的儀式。遼使及其隨行人員皆應邀參加宋帝舉辦的盛宴,席間,賓主互致問候,雙方敬茶敬酒,十分熱鬧、隆重。辭日,是為使者辭行回國所舉行的告別儀式。由宋帝親自主持,為之辭行,並賜予使者銀器、衣物等禮物,同時還有贈送給遼主的大量禮物。儀式的最後,是將來帝致遼主的文書裝入精美的書匣,請遼使帶回轉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