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耽於宴飲、留連醉鄉的封建帝王又何止唐明皇一人!正是由於曆代帝王貴族競為長夜之飲,以酒壺為乾坤,以肉林為歲月,使得社會財富被大量無節製地消耗殆盡,方才帶來了政治的混亂和社會的動蕩,造成了人民生活的普遍貧困。
射禮
射禮是古代社會貴族男子舉行射箭活動時的禮儀。射在古人的生活中,並非簡單的一種習武活動,而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與大自然的殘酷鬥爭中,正是由於弓箭的發明,方使人類最終確立了對於動物的優勢,並使得人類的生活資料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弓箭既保護了人們的生存,又提供了人類生命賴以延續的食品,所以它在人們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跡,奴隸社會中對射箭活動的高度重視自應是題中應有之義。
奴隸製時代上層社會中的貴族男性,把射箭作為必須掌握的人生技能之一,被列為禮、樂、射、禦、書、數六藝中的一種。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奴隸時代的貴族男子人生中的兩大重要職能是,祭祀與戎事,貴族男子生下來就是戰士,就負有從軍征戰的職責,因此提高戰鬥技能便是他們的天職。把射箭作為一項經常性的練武活動,並規定了一係列的製度,就反映了奴隸社會的這種曆史狀況以及其重武、尚武的社會習俗。另外,射箭活動中又被奴隸主統治者有意識地組合進了一些進行禮儀教育的內容,使貴族男子通過對這一活動的練習,也能掌握上層社會中的一係列禮儀規範,以調適他們相互間的關係,這對於穩定奴隸製的等級統治是大有好處的。所以,奴隸社會中對於射箭的廣泛重視,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了。
在禮經中,射禮被分成四種:一是大射,這是天子或諸侯在祭祀前選擇參加祭祀者而舉行的射禮,它一般在建在郊野的射宮或澤宮中進行。參射的臣下如能射中箭靶,才有資格參加祭祀,否則便取消予祭的資格。二是賓射,這是諸侯朝見天子或諸侯相會時舉行的射禮。賓射的目的,主要是密切天子與諸侯以及諸侯相互之間的關係,故《周禮·春官·大宗伯》中說:
“以賓射之禮,親故舊朋友。”三是燕射,這是平時燕息之日舉行的射禮,一般在內廷進行,它是貴族男子於閑暇之時以宴飲、射箭為樂的一種活動。四是鄉射,這是鄉大夫等地方長官為薦賢舉士而舉行的射禮,一般在學校中進行,而且常與鄉飲酒禮同時舉行。
射禮之前,一般都有宴飲。宴飲按燕禮進行。在迎賓、獻賓、互相酬酢及樂歌娛賓後,進行射禮。射禮所用的靶子稱“侯”或“射侯”,是用皮革或布製作的。天子之侯用白熊皮,諸侯之皮用紅麋皮,大夫、士則用布侯。侯上還按等繪有不同的動物圖案。計算射擊成績的有“中”
和算籌,中是盛放算籌的器具,也刻成各種獸形。射者的等級不同,其中也不一樣,人麵獸身形的中稱為“皮樹中”,形如獨角獸的中稱為“閭中”,形如虎的稱“虎中”,形如犀牛的稱“兕中”,形如鹿的稱“鹿中”。主持射禮的人稱“司射”,由他根據射者等級尊卑而安排射擊次序,並監督各種禮儀的執行情況,有違禮犯規者則用“撲”進行懲處。
戰國之後,射禮逐步廢弛,曆代行廢不定。漢代,僅東漢明帝時舉行過大射之禮。唐代則依禮經製定了射禮,規定每年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兩次於射宮行射禮。北宋沿用唐製,但南渡後射禮又廢。遼、金亦有射禮,其法多沿用本族之俗,與古射禮不同。遼代在祭天求雨的瑟瑟儀中,有射柳之製。祭奠之後,先由皇帝彎弓射柳,群臣依官位高低依序射之,並以各人冠服為射柳輸贏之質。金代在拜天禮中也有射柳儀。拜天之後,在氈場上插兩行柳,參射之人以尊卑為序,將束發之帕係於柳枝上,鄧馬以射之。射斷柳枝並馳馬以手接住斷柳者成績最佳,射斷但未能接住斷柳者其次,射中但柳枝未斷以及未能射中者皆為負。施射之時,金鼓齊鳴,場麵非常熱鬧。明太祖朱元璋以弓馬得天下,故而很重視射禮。他不但刪定了射禮儀規,還親自舉行了大射之禮,並且還下令武夫文士皆須習射。清代於大閱及秋彌時舉行射禮,康熙大帝身親力行。公元1673年,康熙於南苑閱兵時親自上陣。挽弓而射,五矢皆中,馳馬而射,一發又中,全場歡聲雷動,傳為佳話。但好景不長,隨著清朝統治者的腐敗,八旗子弟的墮落,射禮又逐步廢弛了。
封禪
封為祭天,禪是祭地,它專指在泰山進行的祭祀天地的活動。為什麼封禪必須到泰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