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帝王國禮(5)(2 / 2)

因此,自古以來就普遍流傳有對土地的崇拜。另外,在古代政治文化中,土地也具有非同小可的政治意義,國家必以一定範圍內的土地為基礎,有土則有民,無土則無民,土地是國家的根本。由此,祭地之禮和祀天之禮一樣,也成為中國古代祭祀禮儀中一個極為重要的部分。

古代禮儀中祭地的正祭,是方丘祭地,即在每年的夏至於國都北郊水澤之中的方丘上舉行的祭典。為什麼要在水澤之中的方形祭壇上祭地?這也有個說法,古人以為,地屬陰,陰屬於北方之性;古人又認為,天圓地方,大地之外為四海環抱,故以方丘象征地,以四周環繞的水澤象征四海。

祭地的禮儀與祭天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由於天在上,故用燔燎之禮,而地在下,則用瘞埋之禮。所謂瘞埋,即是在祭祀時在地上挖一坑穴,將犧牲等祭品埋人地中,供地祗享用。

明代嘉靖帝在建圜丘的時候,又在北京安定門外擇地建了方丘壇,即地壇,以祭皇地祗。

此壇北向,是一座用漢白玉築成的二層方壇。另還建有皇地祗室,收藏有皇地祗及從祀諸神的木主。清代沿用明製。我們今天看到的地壇,即是明清遺物,除其主體建築兩層方台外,尚有皇地祗室、神庫、神廚、齋宮等配套建築。

社稷

社稷是土神和穀神的合稱,社是土神,名為後土,稷是穀神,從商以後,以始為農耕的周人之祖後稷為稷神。我國古代是一個農業國家,而農業生產與土地密切相關,農以土為本,民以食為天,土地和糧食關涉到國家的安危,因此社稷也就成為國家的代稱和象征。社稷既是國家的象征,對社稷的祭祀當然也就顯得特別重要。

祭祀社稷的活動在社稷壇上舉行。社稷壇的位置,據禮製規定,“左宗廟,右社稷”,即社稷壇與宗廟,分別建在王宮前的右、左兩側。社稷壇上鋪設五色土,代表五方,象征著國家的所有領土。君主在分封諸侯時,便按諸侯封地所在的方位,取一撮相應方向的色土賜給該諸侯,受封諸侯要將此土置於封地的社稷壇中,象征著它是統一國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古代的社稷壇原本分為社壇、稷壇兩個部分,後來才合二為一。社壇上樹立一個象征神位的“主”,周圍遍植樹木。據載,夏代植鬆,商代用柏,周代植栗,這反映了古人的綠化環保意識。

後來,社主改用木牌製作,也有用石條製作的。唐以後,社稷壇製度逐步穩定下來,社主多用石條製作,明太祖時將社、稷壇合為一壇,同時祭祀。

祭祀社稷神,最切近功利的目的是祈求五穀豐登,因此有“春祈秋報”的古禮。春祈在社日(仲春之月吉日)舉行,也就是在春天耕種之前,祈求社稷神的保佑;秋報在孟冬之月吉日舉行,也就是在秋天收獲之後,報謝社稷神的恩德。春祈秋報,就是社稷的正祭。周代祭祀社稷的活動是十分隆重而熱烈的,祭祀時要敲擊一種名叫靈鼓的六麵鼓,要跳一種叫做帔舞的舞蹈,即由領舞者手持一柄係有五色繒的舞具而領眾共舞。祭祀時還要高唱樂歌,據研究,《詩經》

中的“載芟”,就是春祈社稷時演唱的歌曲,“良耜”是秋報時演唱的樂歌。這種活動,深刻體現了古人對於鄉土、國土的深厚感情。

正是出於這種感情,古人對社稷的祭祀並不僅僅局限於春祈秋報,它還與保衛國土的行為有很大的關係。軍隊出征、校閱以及獻俘等軍事活動,都要在社稷壇前舉行。直到清代,這一習俗依然沿用,清代常在社稷壇前舉行獻俘儀式。當然,一旦土地全部喪失,國家也就必然淪亡,而社稷也就要變置。所以古代新舊王朝的更替,必然引起社稷的“遷社”,新王朝要另立社稷,而舊王朝的社稷或則毀棄,或則其社稷神位被終年封閉在陰暗的屋中,讓其不受天陽,得不到生機。以社稷為國家的象征的意義,於此便表現得非常強烈。

明永樂帝遷都北京後,建社稷壇於紫禁城端門之右,清代沿用。明清兩代皆定於每年春秋二季的仲月上戊日舉行對社稷的正祭,主祭者皆為皇帝。地方各級官府也於這天同時祭祀。

明清的社稷壇所在的地方,即今天北京的中山公園。社稷壇身呈方形,壇分三層,用漢白玉砌成,壇上依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分別填置青、紅、白、黑、黃五種顏色的泥土,壇外璿牆用四色琉璃磚砌成,上覆四色琉璃瓦,其顏色與五色土的四方完全一致。壇北有一座木結構大殿,這便是拜殿,是當時舉行祭祀社稷活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