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帝王國禮(6)(1 / 2)

不過,在古代,祭祀社稷並不僅僅是君王的事,各個階層都有祭社活動。《禮記·祭法》中記載:“王為群姓立社,曰太社;王自為立社,曰王社;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諸侯自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太社是最高等級的社,鋪五色土,受封諸侯之社,設受賜的一色土,再下一級的社,則隻能用本地的泥土。大夫以下成群立社,使得民間逐步形成了以祭社活動為中心的居民社會組織,這種組織便稱為社。立社不僅要封土為壇,而且要種植當地所宜的樹種,稱為社樹。每一社都有一定的規模,在祭社這一天,全社的人都要停止一切工作,參加祭祀,吃社飯、蒸社糕、做社餅、喝社酒、食社肉,歌舞娛樂,熱鬧非凡,這就慢慢演變成民間一個重大的節日。這種社日的熱鬧景況,我們在唐宋時期許多詩人的筆下都可以領略到。但宋元以後,由於封建統治者害怕民間集會,便限製結社活動,致使社日活動逐步衰落,而民間的社稷壇最後則演變成了破落的土地廟或土穀祠。

四望山川

四望山川是祭祀天下名山大川之神。至山川之境而祭之,稱為祭,遠望而祭之,稱為望。

望祭的正祭是在都城的四郊舉行,四郊各封土設壇,登壇以祭相應方位的山川。

武則天時,開始把山川名勝加上人間官爵。唐封五嶽為王,西嶽華山為金天王,東嶽泰山為天齊王,中嶽嵩山為中天王,南嶽衡山為司天王,北嶽恒山為安天王。封四瀆為公,河瀆為靈源公,濟瀆為清源公,江瀆為廣源公,淮瀆為長源公。宋代名山大川的封號又升一級,五嶽皆為帝號,並配有帝後,四瀆、四海等均封為王。

明代朱元璋特在京城設山川壇,以望祭四方山川。朱元璋廢除了山川的帝王名號,以山川本名稱呼其神,如東嶽泰山之神、西瀆大河之神等。嘉靖時改山川壇為天地神祗壇,望祭天下山川。清初以山川海瀆配享方澤之祭,又在天壇之西另建地祗壇,兼祀名山大川。另外,還派遣使者,到各地祭祀五嶽、四瀆等。

宗廟祭祀

古人認為,人死之後而為鬼,鬼魂依活人給他們的供奉享祀而居,否則便為孤魂野鬼。

古代禮製中的宗廟,正是供給祖先亡靈居處的所在。古代的統治者又認為,統治天下的權力既是白天而得,又是承襲於祖先的,因而家便是國,國便是家,家國是一體的,所以,授權於己的祖先,其亡靈所寄居的宗廟,當然也就成了家天下國家的象征。對宗廟的祭祀,就是對祖先的祭祀,它具有著標誌國家係於一姓的特殊政治意義,故而古代對宗廟的祭祀,不僅極為隆重,而且是承傳不輟的。

宗廟祭祀

周代禮製規定:天子立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合而為七。昭穆是宗廟中祖先位次排列的順序,自始祖而下,父為昭,子為穆,依照世次遞嬗排列。進入宗廟的先王,皆有廟號,通常以開國之君稱“祖”,其餘守成之君稱“宗”。隨著年代的久遠,故世先王增多,七廟之數顯然難以容納,於是又有“毀廟”之製,即除始祖之外,其餘的“親盡”之廟(指那些與在位之君世次已遠的祖先)。其神主另行收藏,而將剛故世的先王遞補七廟之數。

宗廟的方位,依據左宗備社的原則,都建在王宮前的左側。以太祖之廟居中,昭廟在左,穆廟在右,依世次橫排。宗廟的朝向,坐北麵南,依然有南麵為王的意思。

東漢時,漢明帝臨終遺令,不許為他單獨立廟,於是隻得把他的神主藏在光武帝世祖廟別室。由此,七廟分立的製度變為“同堂異室”之製,即在一廟之內集中了先帝們的牌位,而依世次分為若幹室加以祭享。這一辦法為後世所繼承。明代嘉靖帝有意恢複古禮,曾建有九廟,但剛建好就被一場大火燒毀八廟,沒奈何,隻得承用同堂異室的一廟之製。明清的太廟位於紫禁城端門之左,即今之勞動人民文化宮,它包括戟門、前殿、中殿、後殿、兩廡等部分。清於前殿供奉太祖太後,中殿供奉列聖列後,後殿供奉祧廟神龕,兩廡東側為諸王,西側為功臣。太廟外有高大厚重的牆垣和枝葉茂密的古柏,內有空敞寧靜的庭園,莊嚴肅穆,靜謐安寧。

對宗廟的祭祀活動繁多而複雜。除了碰到臨時性的大政如新王登基、軍隊出征等要祭告宗廟外,還有固定而正常的祭祀。首先是月祭,即在每個月的初一這一天要祭祀宗廟。周代,逢月祭之時,周王要率領群臣親至宗廟,宰殺一隻羊祭告列祖列宗,並要在宗廟訓諭群臣。

在月祭中,以每年夏秋之交的月祭最為重要。在這次月祭中,周王要向天下頒行當年曆書,以指導天下的農事耕作,以明確周王對天下的統領關係。但到後代,月祭越來越流於形式,皇帝往往懶得親臨宗廟,經常隻派使臣到宗廟殺隻羊就算完事了。

其次是四時之祭。所謂四時之祭,即是在每一個季度的孟月入祭宗廟,春日祠,夏日祠,秋日嚐,冬日蒸。另外,每年歲末還要舉行蠟祭,故而實質上是一年五祭。

最後是袷祭和榜祭,它們每隔三年和五年舉行一次。袷祭和槁祭都是大祭,是把宗廟中所有祖先的神主彙集在一起進行的祭祀,這種祭祀十分隆重,一般隻有天子才有權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