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百姓生活交往俗禮(1)(1 / 3)

學校禮儀

中國古代的學校,是普及禮儀教育的基本場所。奴隸社會中,學校的教育內容是所謂“六藝”,即禮、樂、射、禦、書、數。禮樂教育是當時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西漢以後,學校以儒家經書教育學生,有《尚書》、《詩經》、《禮記》、《周易》、《春秋》等,禮儀教育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唐代時又規定,學生除了要學習儒家經典外,還要專門學習吉、凶二禮。明代也規定地方學校中的學生除學習儒經外,還要加學封建律令、皇帝誥令,特別要加學冠、婚、喪、祭之禮。曆代的這些規定,都說明了禮儀教育一直是古代學校中最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另外,學校不僅是習禮的場所,其校內管理也完全是根據禮儀製度的規定而進行的,學校有其自身的禮儀。古代學校的以禮治校,以禮教學,對傳統禮儀的普及和傳播起了重大的作用,故而曆代皆把學校列入《禮誌》中,學校禮儀製度也就成為吉禮中的一大內容。

1.釋奠禮

釋奠禮是以酒食祭奠先師先聖的禮儀。釋奠禮既是學校的一項典禮,實則也是學校的一項經常性的製度。所謂先師先聖,曆代人選有所不同。漢魏之時通常是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唐代時則確定以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唐玄宗時除祭祀孔顏外,又增加了左丘明等二十二位賢人,並且還為列位先賢排定了坐次。以孔子居中,兩邊排列有“十哲”,即顏回、閔子,騫、冉伯牛、冉仲弓、宰子我、端木子貢、冉子有、仲子路、言子遊、卜子夏十大弟子。後來,顏回地位提高,附祭於孔子,乃升曾參以充十哲之位。曾參附祭之後,再升顓孫子張為十哲。宋代,又以子思和孟軻附祭孔、顏等。再後來,進一步擴充十哲為十二哲,把有若和宋人朱熹列於其中。

在學校祭祀的這些賢哲中,很明顯,孔子和顏回的地位是最高的,故而曆代釋奠實即是祭孔。祭孔始於漢高祖時。後來出於維護封建等級統治的需要,孔子的地位被越提越高。漢平帝諡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唐宋時孔子已升為王爵,號稱“大成至聖文宣王”,明世宗嘉靖時雖然孔子的地位一度有所降低,稱為“至聖先師”,但入清之後,孔子的地位又迅速恢複,稱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釋奠祭孔的典禮至為隆重。其釋奠的時間和地點因時代不同而有所差別。最初的時候,是依校設祭,用牛、羊、豬三牲(即太牢)供奉先師先聖。北朝北齊時,在太學中建立了宣尼廟,規定每年的仲春二月和仲秋八月行釋奠祭孔之禮,祭祀時要設軒懸之樂、用六佾之舞。另外,每個月的初一,由國子祭酒率博士以下的教官和國子學學生人堂行禮,跪拜孔子,向顏回則行揖禮,助教以下及大學生則於堂前階下行禮。各地的州學也都建立了孔、顏之廟,教官及學生也要每月行禮。唐代的釋奠禮更為完備,規定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釋奠,唐玄宗後改為春秋二季釋奠。國子學在舉行釋奠時,除教官和學生外,朝中文武官員、僧道百姓也都前往參加。

其典禮由國子祭酒代表皇帝主持,設宮懸之樂,並供奉牲牢。獻祭之時,以國子祭酒為初獻,司業為亞獻,博士為終獻。州學亦仿國子學,以牲牢奉祭,以州的最高長官刺史為祭主,主持典禮,並以刺史作初獻,州中上佐為亞獻,博士為終獻。縣學以酒、脯供奉,縣令主持,並作獻祭時之初獻,縣丞為亞獻,主簿與縣尉為終獻。清代的祭孔規格也很高,在釋奠時要奠帛、讀祝文、三獻奠爵,並行三跪九叩之禮。雍正時還為孔子擇定生辰,定以八月二十七日為孔子誕辰日,全體軍民都要齋戒一日。

除春秋或四季釋奠外,在學校初建落成時,也要舉行釋奠之禮。曆代皇帝也常有參加釋奠之舉。中國古代對釋奠禮的高度重視及常行不輟,既表達了遵循先聖先師教誨,以禮義教化民眾之意,也說明了古代社會對於教育的重視。

2.釋菜與束惰

釋菜禮也是古代學校中的一種常行禮儀,又稱為“合采”、“擇菜”,指的是用菜蔬祭奠先師,並表示從師學藝的一種禮儀,用於始立學堂或學子入學之時。釋菜禮的施行,既是對剛入學的莘莘學子進行的一次入學教育,又是尊師重教傳統美德的一種發揚。

束惰是十條幹肉,它本是古人交往時相互饋贈的禮物之一,後來因學生入學時也要向教師交束惰以作見麵禮,作為支付給教師的酬金之一,故而亦即以束惰代指入學拜師。如孔子所言:“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嚐無誨焉。”(《論語·述而》)即隻要交納束惰,就可以進入孔門,接受老夫子的訓誨教育了。相沿下來,束惰就逐步演變成一種拜師時的固定的禮儀製度。

束惰是拜師之禮,但曆代拜師的禮物並不限於十條幹肉。據《文獻通考》記載,唐代神龍二年(公元706年)規定:所有學生皆須以束惰之禮禮於師,國子學和太學的學生納絹三匹,四門學納絹二匹,俊士及律、書、算學、州學、縣學的學生納絹一匹,另外還需備有酒脯。唐《開元禮》

中還記述了皇太子拜見業師時所獻束惰的清單:束帛一篚(盛物的竹器),五匹;酒二壺,二鬥;惰一案,三艇。

行束惰禮時有特定的禮儀規定。唐代,學生要穿上青衿學服,攜束惰來到學校。學生恭立於校門之外,老師則立於學堂的台階之上,並派人出詢學生的來由。學生要情辭懇切地表明自己拜師求學的願望,老師要再三謙稱自己無才無德,不能收徒,否則將誤人前程。學生需再次以堅決的態度申明自己拜師求學的決心,並請求老師將自己收歸門下。老師見學生求學之誌堅定,自己也實在無法推辭,隻得請學生進入校門。老師走下台階後,學生即向老師行跪拜之禮,老師回拜。學生取出束惰,敬請老師收下。老師收禮之後,師生關係就確定下來,然後學生拜謝退出。這種初入學門,即受禮教的做法,對於在當時青年中弘揚尊師重教的意識和樹立師尊為上的禮儀,無疑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