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百姓生活交往俗禮(1)(2 / 3)

不僅普通人家的子弟在求學時要恭恭敬敬地行束惰之禮,即連貴為儲君的皇太子也不能例外。唐《開元禮》載:皇太子求學之初,也要改著學生青衿,至校門外求見師尊,拜答如儀,方才退出。

束惰之禮的普遍施行,反映了我國古來即是一個以尊師為榮的文明國度,體現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崇高風尚。尊師,在我國有著悠久的傳統,《國語·晉語》中說:“父生之,師教之,君食之。”人之所以明白事理,通曉世情,皆是由於有師教育之故,教師的地位與君、父並列。古代尊師敬師蔚成風氣。學生在平時要像侍奉父親一樣來侍奉老師,在老師死後還要為老師服三年心喪,並有照顧老師家庭遺屬的義務。古人尊師敬師的事例不勝枚舉,在此僅舉兩例:

東漢名儒桓榮是漢明帝劉莊的老師。劉莊即位為帝後,對老師處處都十分尊敬,桓榮已是八十多歲的老人,明帝還不肯讓其退休,以便隨時向老師求教。一次,明帝召集了百官和桓榮的弟子數百人,敬請桓榮坐在西首麵東的貴賓席上,並當眾向桓榮捧書求教。當時有的學生為拍皇帝馬屁,向明帝請教經書中的疑難問題,明帝馬上謙遜地說:“老師在這裏,怎麼輪到我來釋疑解惑呢?”桓榮病重之後,明帝親去看望,剛到桓家巷口就下車步行。桓榮病死之後,明帝換上孝服,親自臨喪送葬。這些都表示了貴為九五之尊的明帝對授業恩師的尊敬之情。

宋代的程頤是著名的理學大師,遊酢、楊時前來求學,時值隆冬,天空中飄著鵝毛大雪,而程頤正倚坐假寐,遊、楊二人不敢驚動先生,於是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到程頤一覺醒來,大雪已下了有一尺多深了,而遊、楊二人竟仍然恭敬地侍立在門外。這就是著名的“程門立雪”故事。

遊、楊二人後來也成為“程門四大弟子”。

複——招魂之禮

1.屬纊

古人臨終之前,皆移居於正寢,家屬守在床邊,提著病危之人的手足,給其脫掉內衣,換上新衣,然後“屬纊以俟絕氣”。纊是一種質地很輕的新絲棉絮,用來放在彌留者的口鼻上,以察驗是否還有呼吸,此即稱為“屬纊”。由此即有把臨終之人稱為“屬纊”的說法。一旦驗明已經死亡,環伺在一邊的親屬等立即開始痛哭,涕淚交下。

臨終之人根據其身份的不同,其死亡也有各種不同的叫法,“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禮記·曲禮下》)。等級森嚴的古代禮製不放過任何一個人,哪怕是死人,都得按其等級享有不同的待遇。

2.複

人之初死,不能立即治喪,要馬上為之招魂,希望發生奇跡,讓他再活過來,此即稱為“複”。

複,就是為死者招魂的儀式,由活著的人拿著死者的上衣,一手執領,一手執腰,登上屋頂,麵向幽冥世界所在的北方,拉長聲音高喊死者的名字,如此重複三次,希望死者的靈魂回來。然後,把死者的上衣卷起來投到屋下,另一人接過衣服,趕快覆蓋到死者的屍體上,冀其複活。這一儀式,表示親屬不忍死者死去,為挽留其生命所作的最後一次努力。死者複而不醒,然後才能開始辦理喪事。

3.沐浴

死者的親屬脫去華美豔色的衣裳,易服著素,開始居喪。先為死者沐浴,整理儀容。沐是洗頭,浴是洗身,所用的水是燒熱的洗米水,擦洗的布是細葛締巾。沐浴後為死者修剪頭發、胡須、指甲、趾甲等,使其儀容整潔,表示質本潔來還潔去的意思。

殮——入棺之禮

1.小殮

死者死後的第二天早晨,正式穿上入棺的壽衣,稱為小殮。小殮的時候,房中陳列著所有的殮衣,堂下陳列著各種饌食,一麵為死者入殮,一邊向死者祭奠。死者的親屬要撫屍擗踴,即捶胸頓足地痛哭,表示極度的哀傷。為死者著裝之後,要用衾被裹屍。衾被有嚴格的標準,周禮規定,國君用錦衾,大夫用縞衾(白色細絹),士用緇衾(黑色布)。清代則規定一、二品官用絳色衾,三、四品官用黑色衾,五品官用青色衾,六品官用深青透紅的紺色衾,七品官用灰色衾。

到了夜晚,要通宵點燃燭火。

2.飯含

飯含是入殮時的一種喪儀。飯是在死者口中放入米、貝等物,含是在死者口中放入珠、玉等物。飯含的目的一是防止死者無飯可食,變成餓鬼,二是用珠玉等物保護屍體。飯含之物亦因各人身份的尊卑不同而有區別。關於飯,《周禮》規定:“君用粱,大夫用稷,士用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