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百姓生活交往俗禮(1)(3 / 3)

”《禮記》

中說:“天子飯九貝,諸侯七,大夫五,士三。”關於含,天子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璣,士以貝,庶人含穀實。唐代,皇帝飯粱含玉,三品以上官飯粱含壁,四、五品官飯稷含碧,六品以下飯粱含貝。明代則五品以上飯稷含珠,九品以上飯粱含小珠,庶人飯梁含錢。時代不同,死者的飯含之物也不完全一致,但有一點是共同的:越是權貴,其飯含之物就越是貴重。如慈禧太後,口中竟含著一顆夜明珠,據說此珠分開時則透明無光,合攏時則發出綠光,可在百步之內照見頭發。

3.大殮

大殮,指入棺儀式,在小殮次日舉行。大殮時,也要陳衣陳饌,如小殮一樣,然後抬入棺木,孝子孝婦擗踴痛哭,在棺內鋪席置衾,奉屍入棺,蓋棺之後,擗踴如初。接著進行祭奠,賓客向死者行禮,孝子答拜,孝婦在帷內痛哭。賓客走後,孝子孝婦再次哭踴。

棺是盛放死者的葬具,最初的棺是陶製的,商代以後才用木棺。不同社會地位的人,在棺木的數量和材質上,有很嚴格的區別。周製,天子五棺二槨,諸侯四棺一槨或三棺二槨,大夫二棺一槨,士一棺一槨。天子所用之棺,最外一層稱大棺,第二層稱屬,皆用梓木製作,故又統稱梓宮,第三層棺稱袍或裨,用椴木製作,第四、五層是用水牛皮和犀牛皮製成的革棺。此外,棺木的大小尺寸、油漆顏色、花紋圖樣、裝飾用料等也都不一樣。在棺之外,間隔一定距離,再加套棺,稱為槨。君之槨用鬆木製作,大夫槨用柏,士用雜木槨。這種等級差異十分明顯的棺槨製度,後世在一定程度上還在沿用,如明代規定:官員之棺用油杉朱漆,槨用土杉,庶人棺用堅太無槨,漆用黑漆、金漆不得用朱紅。

殯——停棺之禮

1.既殯

盛放死者遺體的棺木稱柩,停柩待葬的一段時間,稱為殯。大殮禮畢,殯期就開始,最初的這一段時間稱為既殯。

死者的靈柩停於家中堂屋之西,西在古代是客位,意思即是像對待賓客一般來對待死者,故稱為殯。殯禮的時間一般都較長,周代規定,天子停殯七月,諸侯五月,大夫三月,士逾月。

讓死者靈柩久久停放家中,表示親人不願其早早離去的意思,表達了生者對死者的眷戀之情。

對於周天子和各國諸侯而言,還有將其靈柩殯於宗廟的做法。如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死後,即停殯於晉國宗廟。後代的帝王大多停殯於宮中殿堂,將停殯之所稱為“殯宮”、“靈堂”

等,由皇子、皇後、嬪妃以及文武百官等輪流守靈,直至下葬為止。

古代帝王們的殯期雖然在禮製上有明文規定,但出於各種原因,也有一些超越時間規定的事例。如周文王死後,周武王久久不願將其賢明的父王入葬,為之治三年之喪,以表自己的哀思。又如春秋初期周桓王死後,已經東遷洛邑的周王室十分貧窮,它的許多土地和民人等都被諸侯侵占,王室衰微,實在拿不出按禮製規定所需的喪葬費用,隻得四處向強大的諸侯們乞討,一連討了九年,好不容易才湊足了費用,致使桓王在死了九年之後,才能入土為安。

2.遷柩

既殯之後,死者的親屬要按他們與死者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穿上不同等級的喪服,此稱“成服”。成服後到下葬前,孝子孝婦每天一早一晚都要在殯所哭奠,稱為“朝夕哭”,“朝夕奠”。

在下葬前兩天的晚上,還要在靈柩前作最後一次哭奠,稱為既夕哭。

下葬的前一天,用靈車載著靈柩,遷人祖廟停放。靈柩遷入祖廟後,再次進行祭奠,稱為“祖奠”。對於帝王或高級官員,還要於此時行贈諡之禮。諡,是諡號,諡號是根據死者生前的事跡,給予的總結性評定,即人們常說的“蓋棺論定”。諡號具有褒貶之義,並不全是諡美之詞。

如周武王的諡號為武,是因為他建立了滅亡殷商的赫赫戰功;漢殤帝的諡號為殤,是因為他以嬰幼即位而又很快天亡的不幸經曆;隋煬帝的諡號為煬,是因為他遠君子而親小人、重女色而輕國政的緣故。

3.出殯

出殯,即送靈柩前往葬地,這是古代喪禮的高潮。啟殯之前,先要對著靈柩,誦讀隨葬品清單,然後再次進行祭奠。這些儀式完成後,才能發車出殯。出殯,最早的時候又稱為“發引”。

發引的禮儀是白衣執紼。白衣,指所有參加出殯的人都要身著白色素衣。紼,是牽拉柩車的繩子。周禮規定,天子之柩車用六紼,執紼者千人,諸侯四紼,執紼者五百人,大夫二紼,執紼者三百人。送葬途中,送葬者還要唱挽歌。這一儀式到清代演變得更為煩瑣,規模驚人。清代皇帝死後,先由三十二人抬的小輿將靈柩移出殯宮,換成八十人抬的大輿移出城門,再換成一百二十八人抬的大輿,移往陵園。在前往陵墓的途中,每天由三千班輪換抬棺。送葬的隊伍人數眾多,前後長達十幾裏。靈柩所經之處,所有人等一律跪拜迎送,王公大臣於陵園十裏外跪仰。靈柩講入陵園後,先安放存獻殿,祭祀之後,才能落葬。

葬——下葬之禮

1.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