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用熟麻布製成,經過加工,故稱功服。它是男子為姐妹、姑母、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女子為娘家兄弟、丈夫的祖父母、伯叔父母,公婆為嫡子之妻的喪服。服期九個月。
小功,用更細的熟麻布製成,是男子為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堂姐妹、外祖父母,女子為丈夫的姑母、姐妹、兄弟媳婦的喪服,喪期五個月。
緦麻,是五服中最輕的喪服,用精細的熟麻布製成,是為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外祖父母、嶽父母、中表兄弟、婿、外孫等服的喪服,服期三個月。
後來的喪服製度,雖然在周禮的基礎上有所變動調整,但基本的精神不變。
士相見禮
周代,士是統治階級中最低一個層次,也是人數最多的一個階層,它聯結著整個社會中的上下兩大階層,故而周代便以士階層為基礎,製訂了一係列的禮儀,來規範他們的行為。這便是士相見禮。
先秦時代人與人相見的禮節主要有跪拜禮和揖禮。據《周禮》記載,拜禮有幾種,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在這些拜禮中,以稽首、頓首、空首、肅拜最為重要。稽首是最隆重的拜禮,是臣拜君之禮,其動作是屈膝而跪,兩手相疊拱地,頭慢慢俯及於地,停留片刻後起身。頓首用於地位相等者之間,其行禮形式與稽首同,但頭頓地即起,故稱頓首。空首是君對臣的回禮,其行禮形式也與稽首同,但頭不及地,觸手後即起,故又稱為“拜手”。肅拜是拜禮中最輕的一種,其拜儀是屈膝跪地,頭微俯,手舉而下,使用者一是將士,因其身披甲胄,不便拜倒,二是婦女。揖禮比拜禮輕,多用於賓主相見之時。揖就是抱手為禮,對沒有親屬關係的庶姓用“土揖”禮,推手時稍稍向下;對有婚姻關係的異姓,用“時揖”禮,平平推手;對同姓則用“天揖”禮,推手時稍稍向上;對於地位尊貴者,則用“長揖”禮,即兩手合抱高舉,自上而向下移。
唐宋以後,古人的居處方式有很大改變,由於桌椅等家具的日趨普及,人們不再席地而坐,因而行跪拜禮比較麻煩,致使跪拜禮中的區別日趨模糊,稽首、頓首等混淆了;也使得跪拜禮的行使範圍有了局限,主要用於對君父等尊長行禮,而其餘則多用揖禮了。跪拜禮在後來也有所變化,如清代覲見皇帝,行的是“三跪九叩禮”先將馬蹄袖放下,然後雙膝跪地,挺直上身,右手伸平舉至鬢角處,手心向前,放下,再舉起,再放下,如此三次,即為一跪;反複這一動作三次;即為三跪九叩。此外,又有“碰響頭”,即叩頭至地,並要叩碰出冬冬的響聲,這大多用於請罪等特定場合。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繁複難行的古禮已很難適應人際交往日趨頻繁的現實需要,因而日益趨向於簡化。除易於行用的揖禮外,宋遼以後,請安和萬福禮逐步盛行起來。請安禮用於下對上、幼對長的禮節,男子屈右膝半跪,口稱請安,女子雙手扶左膝,右膝微屈,往下蹲身。萬福,站立攏手,略提長襟,隋唐時稱“斂衽拜”,後因婦女行此禮時口稱“萬福”,即隨而稱之為萬福。元以後,斂衽萬福為婦女專用之禮。近代以後,隨著西方禮儀的傳入,鞠躬、握手等又逐步取代過去了的揖、請安和萬福等禮。
依照禮經規定,古人相見時要攜帶禮物,以表示敬意,稱為“執摯”。士之摯為雉,即野雞。
古人認為野雞雌雄交接有時,而又忠於伴侶,士人與人相交,也應當有此信義。其他各階層之人也各有其摯。天子以鬯(一種酒)為摯,諸侯以玉為摯,卿以羔為摯,大夫以雁為摯,庶人以鶩為摯,工商之人以雞為摯。後代的送禮之風,亦即淵源於此。
士與士初次相見,主人要辭謝,表示才德淺薄不足以辱大駕之意。經來賓一再懇請後,主人方才敢見。主人迎出大門,與來賓互行拜禮,然後主人三揖,請來賓自左入門,自己則自右入門。來至庭中,賓客奉上禮物,主人要三次辭謝,然後方才受摯。受摯後主人要請求回訪,到期要將來賓帶來的摯還回。
士相見所談的內容,在禮經中也有嚴格的規定:與君主談話,要談君使臣之禮;與卿大夫談話,要談臣事君之道;與老人談話,要談使弟子之禮,與幼者談話,要談孝悌於父兄之道;等等。
言談時的表情與態度也很重要,要求內容整肅,坐姿端正,十分認真而專心地談話。談話開始時要察言觀色,判斷是否可以開始言談;開始講話後要將視線下移到對方的衣領處,不可一直盯著對方的臉看;講完之後要抬目觀察對方,看其是否讚同自己的看法;在不講話時也要專心,不能懈怠,特別要注意自己的視線,站著時看腳,坐著時視膝,千萬不可目光遊移不定。否則,就是對對方的不敬。
在相談一段時間後,來賓要隨時注意對方是否有疲倦的表示,諸如嗬欠伸腰、變換姿勢以及問訊時間早晚等,這些動作表示著主人已有逐客之意,來客就應該馬上知趣地起身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