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百姓生活交往俗禮(3)(3 / 3)

但雁並非易得之物,故後代也加變通,多以鵝、雞或鴨來代替。

周代婚禮是此後曆代婚禮的基礎,雖然隨著時代的不同,各代都有所精簡變通,但其主要禮節卻一直沿用。唐宋時期是古代婚禮有較大變化的時期,其變化一是刪減合並了一些禮儀,如宋代規定,將問名並於納采、請期並於納征,隻保留了納采、納吉、納征、親迎四個程序。二是對某些舊禮進行了變通,並增加了不少新內容,從而使整個婚禮顯得更為熱鬧。

宋代城市商品經濟比較發達,商品價值觀念深深地滲入了婚禮之中。在議婚時,出現了相媳婦和通資財的做法。相媳婦就是相親,由男方家長約定一個日期,帶子弟與女家會於酒樓等地,如果男方中意,就在女子發髻上插上金釵,稱為“插釵”,如不中意,則送上彩緞兩匹,表示婚事不諧,稱為“壓驚”。通資財,是在通婚書上除寫明男女名字、生辰外,還要寫明家中財產狀況,嫁娶論財表現得十分明顯。在親迎之前,男方要送些冠帔、花粉之類“催妝”,女家要用帳幔、被褥之類裝點新房,稱為“鋪房”。

迎親時,新郎領著花車或花轎來到女家,花轎迎親由此開始。新娘上車或轎後,還有討吉利錢要喜酒吃的習俗。來到男家門前,新娘下來,有“撒穀豆”以求吉利的做法。新娘入室後又有“拜堂”的活動。新婚夫婦手牽“同心結”,宋代稱為“牽巾”,即用紅綠彩緞綰成象征恩愛的同心結,男女各牽一頭,相牽而行,象征新人同心協力,永不分離。新人牽巾先拜天地、祖先,然後進入洞房,夫妻交拜。交拜後新人坐床,行“撒帳”、“合髻”之儀。始於唐代的合髻,替代了以前的解纓。合髻,就是新婚男女各剪下一綹頭發,綰成同心結的式樣,以作為婚姻的信物。唐代女子晁采的《子夜歌》中,就描寫了這一婚儀:“依既剪雲鬢,郎亦分絲發。覓向無人處,綰作同心結。”合髻之後,行同牢、合巹之禮。合巹,到宋代時為傳飲交杯酒取代。交杯酒,用兩隻酒杯,杯足或盞底用紅綠絲線連接,並綰為同心結式樣,由一對新人交互傳杯共飲。喝完之後,將酒杯擲於地上,若呈一仰一合狀,就是大吉,因為它象征春天覆地載,男俯女仰,陰陽和順,婚姻就會美滿。但這種做法偶然性太大,後來人們就幹脆將酒杯一仰一合安放於床下,取其大吉大利之意。此後,還有除花、卻扇等儀式,直到滅燭為止。在新人入洞房直到滅燭這一段時間裏,新人特別是新娘的日子是不好過的,前來賀喜的賓客不分老幼,都可以盡情地惡作劇,想盡方法刁難新人,甚至還可以毆打新娘,稱為“弄婦”,這就是後世“鬧房”之俗的前身。第二天早晨,新婚夫婦拜過公婆,婚禮才告結束,而新郎新娘亦就從此正式開始了他們的共同生活。

鄉飲酒禮

鄉飲酒禮是周代在鄉裏舉行宴飲時的禮儀,鄉飲酒禮是周代鄉裏基層工作的一個主要內容,它負有許多職能:其一,宣布政令。每年年初,諸侯國中的鄉大夫都要到諸侯那裏聽取政令,回來之後,即在鄉飲酒時進行傳達,以使百姓周知;其二,選拔賢能。《周禮》中說,每過三年,鄉裏要進行一次人口調查,選拔賢能之士;其三,敬老尊長。在舉行鄉飲酒禮的時候,當眾宣揚養老之道,並且,六十以上的老人坐於席,五十以下的人則侍立一旁,以示尊卑之道。

六十歲老人的案上,擺放三隻食器,時稱為豆,七十歲者設四豆,八十歲者設五豆,九十歲者設六豆,以明養老之禮;其四,在舉行“鄉射”之禮時也要行鄉飲酒禮,以甄拔才藝;其五,卿大夫在款待國中賢者時也行此禮,以明尊賢之意。

鄉飲酒禮一般在學校中舉行,主持行禮的人在校門外迎接來賓,三揖為禮後請賓客人內,賓客由西階上,主人由東階上。進入室門之前,賓主雙方還要再三謙讓,以示禮敬。入室之後,按長幼尊卑排定的座次坐、站停當,鄉飲酒禮就開始了。在敬酒獻食的過程中,要飲一種稱為“元酒”的酒。元酒,是一種從上古流傳下來的粗糙原始的酒,它警示人們不可忘記先人創業之艱辛。又以烹煮好的狗肉祭祀東方,因為東方是陽氣所生之處,以此祈求鄉裏永遠繁盛興旺,並祝福在座的老人健康長壽。

從鄉飲酒禮的內容和儀式上看,鄉飲酒禮可以說是一種敬賢尊老之禮,故而在具有尊老重賢傳統的中國社會中流傳長遠。

從漢代開始,曆代都把鄉飲酒禮當成一種推行教化和薦舉賢能的重要手段承行不輟,舉行的地點依然放在中央地方各級學校之中。隋唐開科取士後,鄉飲酒禮的薦賢作用表現得更為突出。《新唐書·選舉誌》載:考生科考結束,各級長官要舉辦鄉飲酒禮進行招待:“會屬僚,設賓主,陳俎豆,講管弦,牲用少牢,歌用《鹿鳴》之詩。”宋代更明確規定:鄉飲酒禮在貢士之月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