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貞節觀
宋代的理學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與道佛理論相滲透,成為更加適應封建統治需要的唯心主義思想體係。在客觀唯心主義思想家程頤和朱熹的理論體係中,凡涉及婚姻問題,都把封建倫理道德提到無以複加的高度。
宋以前社會上對婦女再嫁是沒有什麼非議的。而程頤就堅決反對再嫁,並教導男子不娶寡婦,他認為男人娶了失節的女人,就等於自己失節。因而當有人問他寡婦窮得活不下去是否可以再嫁的時候,他回答說:“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這話被後人不斷引用和提倡,社會上逐漸產生了強調真潔和看重處女的風氣。
理學家不但對婦女作也了種種苛刻要求,對男子的婚姻關係,也曾加以限製。程頤就提出,娶妻不過是為了生兒育女、侍候公婆、料理家務,因而有妾的男人無妻不得再娶,大夫以上的官員更沒有再娶的道理。在理學思想影響下,宋代大戶一般都不納妾,納妾者大多是40歲以上而且無子的人。
宋代文人不但不敢納妾,甚至不便出妻。這是由於再嫁的不可能,人們意識到被休婦女的慘境,輿論已開始對輕易休妻行為有所指責。
然而任何一種改變都需要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而況程頤生活在北宋中晚期,朱熹更是南宋時人,其思想的建立到傳播也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宋代社會貞潔的限製還不很嚴格。如宋初英宗就曾有過“宗室女可再嫁”的旨令,宋初宰相王安石也不以再嫁為非,曾為自己的兒媳找個好婆家嫁了出去。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程頤的侄子病死了,侄媳婦沒多久也改嫁他人。
“社稷”釋
社為土地神,稷為五穀神,曆代帝王都把祭社稷列為國家大典,這種對土地和穀物的崇拜,是與我國自古以耕作土地、種植穀物的謀生方式分不開的。稷(今天的小米)適應在我國北方幹旱氣候下生長,是古代的主要食糧,被奉為“五穀之長”,“人非土不立,非穀不食”。故古代“王者”“封土立社示有尊”,“立稷而祭也”,目的是“為天下求福報功”(《白虎通。社稷》)。五穀與土地是密不可分的,故把社與稷合起來祭奉,作為國家每年重大典禮活動之一。加之稷這種作物,相傳又是由周人的祖先後稷發現、培植的。因此,社稷神既有神化周人祖先的象征意義,又成了王權的代表。故文獻中“社稷”就成了“國家”的代稱。社稷的位置,按“左祖右社”的原則,設於宮廷的西麵,與東麵的祖。(太)廟相對稱。
古代的“左”與“右”
現代醫學研究的成果告訴我們,二奴來說,人的左半大腦比右半大腦更為發達。人們認為是由於人類長期習慣使用右手的結果。唐朝的孔穎達在《左傳·襄公十年》疏裏就說過:“右便而左不便,故以所助者為右,不助者為左。”形成了古人特有的尊卑觀。董勳《答禮》言:“職高者名錄在上,於人為右;職卑者名錄在下,於人為左,是以謂下遷為左。”《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完璧歸趙,維護了祖國的尊嚴,趙王委以重任,“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閱讀古書,常見“左遷”一詞,不言而喻,它指的是降職、貶謫。
我國古代習俗座北朝南。那麼,左就是東,右就是西了。江左就是江東,淮左就是淮東,同樣,道左就是道東。《中山狼傳》中“引避道左”,《柳毅傳》中“鳥起馬驚,疾逸道左”,都是退避在道東,有表示謙讓之意。
交際場合,賓主座次,顧炎武《日知錄》所述十分清楚:“古人之座以東向為尊,故宗廟之際,太祖之位東向。即交際之禮,亦賓東向,而主人西向。”
《鴻門宴》中項羽宴請劉邦,自己卻毫不客氣地“東向坐”,反映了他的驕橫。至於乘車,情形則有所不同,它是尊者居左。《信陵君竊符救趙》中,信陵君禮賢下士,“從車騎,虛左、自迎趙夷門候生”。
乘車尊左,沿於商代車製。東漢鄭玄說:“兵車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人禦。”射手受到人們極大的尊敬,所以《周禮》規定射為六藝之一。《禮記·射義》上的兩節文字說明了射的重要:“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選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射中則得為諸侯,射不中則不得為諸侯。”車上射手的位置無疑成為尊位了。
“北上”、“南下”小考
我國古代帝王的座位設在北方,麵向南方。因帝王是一朝之長,萬人之上,所以帝王坐在北邊,北就為“上”,而坐在南邊的群臣則為卑下,南就稱“下”了。可以說“北”和“上”、“南”和“下”的聯稱,原是封建製度的“產物”。後來又帶進了人們的實際生活,比如看地圖時,有一個共同的標準:即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這裏的“上北”、“下南”隻不過是“北上”和“南下”的倒說罷了。
古人結發禮
結發是我國古代人人必須行的一種禮節,起源甚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就把散亂的頭發結成發髻。商代,人們已普遍使用梳理束發的用具。
古時男子滿,20歲時,要舉行“冠禮”將頭發盤結戴上帽子,因未成壯年,故稱“弱冠”。女子滿15歲時,舉行“加笄禮”,把綰結的發束插上簪子,因而有“及笄”、“笄年”之稱,“結發”表示已成年,一般在吉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