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禮記》載:“古者冠禮,笄禮筮日(即祥日)筮賓。”男女結發後都稱“髻”。髻,是指紮束在頭上或腦後的各種發式。
我國古代婦女對發式極為講究,發式花樣和名目繁多。有發盤卷得如驚鳥翼展的“驚鵠髻”,結成向前突出的“推髻”,結成兩球狀的“雙丸髻”,結成螺狀的“螺髻”,以及“盤桓髻”、“墮馬髻”、“偏髻”等。其中“雲髻,(亦稱雲環)以造型精美居各種發式之上,如環狀,濃密卷曲似波浪。古學者呂延濟有“雲髻,美發如雲也”的說法。
古代還有“結發夫妻”的美談。漢代蘇武詩雲:“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結發本指年輕,後來人們據此詩句稱“妻子”,故南朝文學家江淹有“而我在萬裏,結發不相見”的詩句。那時,人們認為剛結完發的男女就結成夫妻,是幸福美滿的。在唐代還出現了一種新奇的婚禮,就是新婚之夜男女將頭發纏綰在一起,象征永不分離的愛情。後來,這種婚禮雖消失了,但“結發夫妻”一詞卻沿用至今。
古人跪拜禮
跪拜禮是中國古代社會最常見的一種禮節。“伸腰及股而勢危者為跪,因跪而益至其恭,以頭著地為拜。”它原是原始社會中人們互相致意的姿勢,階級社會變成了一種表示臣服的禮節,並日漸繁雜化、規範化。辛亥革命後,跪拜禮才被正式從法令上取消,而在現實生活中,它還仍未絕跡。
長跪雙膝跪地,上體伸直,離開小腿,叫“長跪”。行這種禮時以示莊重。
再拜兩手在胸前合抱,頭向前俯,額觸雙手,叫“拜”,也叫“拜手”;拜兩次叫“再拜”。行這種禮是再進一步表示敬意的意思。
頓首拜時頭手觸地,觸後即起。由於頭觸地麵的時間很短暫,所以叫“頓首”。這種禮同現在的鞠躬禮近似,屬於地位相等或平輩間相交的一般禮節。
稽首頓首時,頭在地上停留一段時間,叫“稽首”。“稽”就是留的意思。是臣子對君王表示畢恭畢敬的隆重大禮。
空首所謂“空”就是頭並沒有真正叩到地麵。行禮時拜跪在地上,先以兩手拱至地,然後行頭至手。這是國君回答臣下的拜禮。
坐·跪·跽·箕
古人席地而坐,坐的姿態與跪的姿態是相似的,但兩者也有區別。以兩膝著地,兩股貼在腳跟上,是“坐”。兩膝著地,直身,股不著腳跟,是“跪”。跪而挺腰聳身,叫做“跽”。
坐席也有講究,所謂“虛坐盡後,食坐盡前”。盡後,是盡量把身體坐在後一點、表示謙恭的樣子;盡前,是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一點,不因飲食而玷汙坐席。
跪則不同,往往有急事或表示謝罪之時,直身,兩股也離開了腳跟。所以前人指出跪與坐兩者的區別是“跪危而坐安”。《史記·刺客列傳》:“荊軻見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跪又表示對長者的尊敬。《論語·先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當孔子問曾晳)‘點(曾晳,名點),爾何如?’鼓瑟希(瑟聲漸稀),鏗爾(鼓瑟的餘音),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陳述)’。”這裏的“舍瑟而作”,就是指曾皙放下瑟,從席地而坐到聳身直起腰來,與跪相同,表示尊敬。
跽,跪起,準備起身,膝尚在地上。如《史記·項羽本紀》(鴻門宴)中寫樊噲進帳,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跽,是受驚而聳身欲起的樣子。這種動作因與跪的動作相似,因而也叫“長跪”。如《戰國策·唐雎不辱使命》:“秦王色撓(神色慌亂),長跪而謝之(謝罪)。”
兩股著地伸直兩腿,形似畚箕,叫做“箕踞”。這種姿式是表示傲視對方的意思。如《史記·刺客列傳》寫荊軻刺秦王不中,身被八創,“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箕踞,就是這種兩股著地伸直兩腿的樣子。
坐而論道·立而上言·跪而奏事
在我國古代史上,君臣之間的關係有一個從親到疏的過程,這從臣見君時的禮節變化中可見一斑。
自有君臣之分以來,大臣朝見君主(或皇帝)的禮節均比較隨便,凡有大事,君臣之間可以當麵討論決定,宰相見皇帝時,皇帝一般都比較客氣,如“命坐”、“賜坐”、“請坐”等,討論時還有“賜茶”的禮節,這可稱為“坐而論道”。
到宋朝,由於宋太祖趙匡胤(9060-976年在位)是靠發動兵變“黃袍加身”的。為了提高君權,加強中央集權,實行了一係列措施,連“坐而論道”的“製度”也決意廢除了。他當皇帝的第二天,執政登殿奏事,他說,朕眼睛看不見,把奏章拿到麵前來!等執政走到他麵前,他早已安排好的侍從便把執政坐過的座椅搬走了。從此,大臣們向皇帝奏事,就隻能“立而上言”,沒有“坐而論道”的權利了。
到清朝(1644-1911年),由於是滿族人當皇帝,而滿族人的祖先是曾在我國北方建立過政權的女真人,女真人建立過的金朝(1115-1234年)就已有見到皇帝時行跪拜禮、並要求什麼官職跪拜多少次的習俗,到後金沿襲此製,滿族人建立政權後,又因循下來,並且要求事情沒有說完或皇帝沒有說要站起來就跪著不能起立,此可謂“跪而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