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百姓生活交往俗禮(8)(1 / 3)

從坐、立、跪的變化過程,反映出君臣間的禮節愈來愈繁瑣,也可窺見君臣間由親到疏的關係,更可反映出皇權的集中程度越來越高。

作揖與拱手的由來

古代的作揖,就是後代稱之的拱手。拱手的姿勢最初是雙手抱拳前舉,模仿前麵帶手枷的奴隸。拱字古人解釋為執,甲骨文中的執字就是由手枷和人的象形二字組成,殷墟出土的帶枷的女奴隸就如同拱手的姿勢,因而“作揖”這種禮節可能產生於奴隸社會初期,最初不晚於商未周初。但當時這種禮節隻是在奴隸主和自由人中流行,含意是願意作對方的奴仆,供對方驅使,為對方服務,它是禮貌上一種友好的表示。古人作揖的方法有許多種並且有許多等級,可參見鄧拓《燕山夜話·握手與作揖》。

握手的來由

握手最早發生在人類還處於“刀耕火種”的年代。那時,在狩獵和戰爭時,人們手上經常拿著石塊或棍棒等武器。他們遇見陌生人時,如果大家都無惡意,就要放下手中的東西,並伸開手掌,讓對方撫摸手掌心,表示手中沒有藏著什麼武器。這種習慣古時便已逐漸演變成於分別、會晤或有所囑托時,皆握手以示親近。《文選》漢蘇武詩之三有:“握手一長歎,淚為生別滋。”《後漢書》二四《馬援傳》:“援素與述同裏,相善,以為既至,當握手歡如平生。”《三國誌》魏《曹爽傳》,“爽以支屬,世蒙殊寵,親受先帝握手遺詔,托以天下。”

鄧拓曾寫過一篇文章,認為握手在歐洲最為普遍,而在中國古時實際上被看做認為輕佻的舉動,或是特殊感情的表現,並非我國傳統的正式禮節。

古禮中見得更多的倒是跪、拜手、拜、稽首、作揖等(見《燕山夜話·握手與作揖》)。但今天“握手禮節”在中國是很普遍的了。”

筵席與坐席

古人席地而坐,所以席是常見用具。細分之,鋪在底下的叫筵,覆在上麵的叫席,通稱筵席。《周禮·春官注》“筵,亦席也。鋪陳日筵,籍之曰席。

筵鋪於下,席鋪於上,所以為位也。”

按古代禮製,筵長一丈六尺,鋪上緇布(黑色的麻布),席長八尺,鋪上綠色的絲綢。假使不是宴飲,為了便於講話指劃,席與席之間相距一丈左右。“虛坐盡後”,表示謙恭,也便於相對講話。

至於飲食時,又要“食坐盡前”,以防食物法汙坐席。因為俎豆皆陳於席前。若坐後,容易濺汙坐席,那就不夠禮貌了。

捧席有一定規矩。《禮記·曲禮》:“奉席如橋衡。”意思是捧席要橫捧,左高右低,表示主次。鋪席時,則分主次,正饌(主食)在左,庶饈(菜肴)在右。卷席時,要先從末端卷起。《公食禮》:“卷自末。”這是席卷之法。

古人坐席,又有尊卑高下之分。《禮記·曲禮》:“請席何鄉”,就是指坐席朝什麼方向。“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東鄉西鄉以南為上。”從坐席中可看出地位之尊卑。《史記·項羽本紀》中記鴻門宴上的坐位也可看到。“項羽、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範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項羽是主位,東向坐。則南向為上,坐的是亞父範增,可見範增在項羽軍中的地位之尊。張良地位最低,不叫坐而叫侍。侍,就是在旁邊陪坐。

坐席時,有時表示向對方致敬,離開座位,叫做“避席”。《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飲酒酣,武安起為壽,坐皆避席伏。已,魏其侯為壽,獨故人避席耳,餘半膝席。”避席,表示對武安侯的敬畏。膝席,膝不離席,隻是抬一抬身子而已。《刺客列傳》中記燕太子丹接見荊軻,“荊軻坐定,太子避席頓首。”避席,是向荊軻表示敬意;頓首,有急事求荊軻。

宴飲座次安排古禮

古人設宴,對於座次的安排十分講究,主人坐在什麼位子,客人坐在什麼位子,都有嚴格規定,亂坐位子就有喧賓奪主、以下犯上之嫌。《史記·項羽本記》就透露了座次安排的尊卑觀念:鴻門宴上,“項羽、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範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項羽是主位,東向坐,而南麵為上,坐的是亞父範增,顯示出項羽對範增的尊敬。張良地位最低,不能叫坐而叫侍,意思是像今天的侍從陪客而已。

清代學者顧炎武經過考證,得出結論:“古人之坐,以東向為尊。”這和中國的建築有關。中國處於北緯度地區,造房子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古代貴族活動場所的建築,一般都是堂室結構,前堂後室;堂室之間有一堵東西走向的牆,這堵牆靠西邊設窗,靠東邊設門。入室必須經堂,即所謂“登堂入室”。在堂上安排的活動,一般是南向為尊,主要賓客都安排朝南坐;在室內安排的活動,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麵東,其次是坐北麵南,再次是坐南麵北。最次是坐東麵西,這就是“東麵為尊”的來曆。今天,建築式樣已遠非昔日可比,前堂後室的式樣也日漸稀少,完全照搬上古宴飲禮儀既很困難,也無必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了變通的新的宴飲座次禮儀。古人在堂中以南向為尊,在室中以東向為尊,其實就是麵對門為尊。今人沿襲了這個禮儀,以麵對門的座位為上座,不去管東南西北了。如果麵對門的座位不大寬敞,人們習慣上以最少受到幹擾的位置為尊,將貴賓安排在此座位上,以顯示對客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