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50年代之前的100多年間,世界上一些農學家曾經普遍認為亞洲稻起源於印度和日本,我國的一些學者也曾經沿襲此說。直到50年代之後我國的科學工作者先後在一些地方發掘出6000年前的炭化稻,在雲南發掘出4000多年前的炭化稻之後,各國專家又通過多方麵的研究,才證明現今世界各國栽培的稻穀與我國雲南原始稻有親緣關係,並且公認:雲南是稻穀的發源和演化變異中心。最早種植稻穀的農民是居住在雲南的百越民族。並且找出稻穀由此傳播到世界各地的路線是:沿瀾滄江、怒江、紅河向東向南傳至珠江流域的閩粵、江浙的吳越和越南的雉越;向西跨越山河傳到緬甸及印度;之後,隨著物資及文化的交流,又傳到朝鮮、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再後由上述地方傳到歐美及世界各地。
具有幾千年悠久曆史的“稻米之路”雖然隨著世界各國普遍栽種亞洲稻之後,逐漸由盛變衰,乃至“完全消失”;但“稻米之路”對世界稻穀種植業的發展,對增進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對人類社會進步起巨大的推動作用。
絲綢之路的源頭
人們習慣把今日的西安作為漢唐絲綢之路的起點。但是從這裏運往西域的絲綢來源於哪裏呢?一些專家學者們認為,山東是絲綢之路的主要源頭。
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了中國通往西方的貿易通道,這便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這條貿易之路的起點則是當時的京城長安。而據史書記載,長安附近絲綢的產量極其有限。關中和隴右這些地區在漢唐時代絲綢很缺乏,以至於官府允許當地人用糧食頂替絲帛來交納賦稅。因此,長安不能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隻是貨物的集聚地。從絲綢之路運往西域、西方的絲綢是從別的地方調運過去的。
專家們認為,絲綢之路最繁忙的時代正是山東絲綢業最發達的時代。據文獻記載,當時山東是各地上繳絲綢中質量上乘、數量最多的地區。有人就唐代的有關數字作過統計,當時各地提供的絲綢稅山東居全國之冠,就各地上貢絲綢的州府在全部州府中所占的比例看,山東高在96%以上。調運至長安的絲綢主要有三個用途,一是發放俸祿,二是供應軍隊,三是通過絲綢之路運向西方。當時供應軍隊的絲綢主要是河北的產品。可以說,從山東運至長安的絲綢除了發放俸祿以外,有相當數量的絲綢是通過絲綢之路運出去了。所以專家們認為山東是漢唐時代絲綢之路的最重要的供貨地,是絲綢之路的主要源頭。專家還提出,在山東青州發現的北齊時期的反映山東對外絲綢貿易和外商前來經商的石墓壁畫像,也為這一觀點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於是,不為人們的重視的是以西安往東應該還有一段絲綢之路。或許可以叫做“絲路東段”,即經膠東半島、遼寧半島、朝鮮半島,直達日本列島的絲綢之路。
古代南方“絲綢之路”
我國西南地區還有一條不太著名的商路,此比西北“絲綢之路”早兩個世紀:即“蜀身毒道”,人稱“南方絲綢之路”。
蜀身毒道,蜀是指四川,身毒是古時印度的稱呼。從成都到印度,過川、滇,越岷江、金沙江、大渡河、雅礱江、瀾滄江,至緬甸後,沿布拉馬普特拉河穀進人印度,而後再順伊洛瓦底江出海,轉去歐洲。最早的記載,是司馬遷的《史記·大宛列傳》,張騫奉命出使西域,在大夏(阿富汗)發現有許多蜀錦、邛杖、茶葉等四川物品,這些東西,是蜀商通過“蜀身毒道”
運往印度,繼而轉賣去阿富汗的,張騫把這一發現報告了漢武帝。蜀錦,產於四川,價值昂貴。邛竹,生長在臨邛(今邛崍)西周的邛崍山中,竹節奇特,像人麵一樣,又稱“人麵竹”用邛竹製成的手杖,被譽為柱杖中的珍品:蜀商把印度玉石、琥珀、琉璃運回內地。
蜀身毒道分別由五尺道、永昌道和靈關(漢代叫青衣道)以及這三道彙於雲南洱海後從大理延伸至永平、保山的博南道組成。
蜀身毒所經地區正好是三江河穀地帶,山高水險、道路崎嶇,山頂與河穀,有的高差多達2300米。古代先民為克服山高水險,創造了索橋。索橋又稱吊橋,常建於懸崖峽穀、急流險灘上。《太平寰宇記》載:“夷人於水上置藤為橋,謂之作也。”使用鐵器後,又將竹索變為鐵索。至今古道上還留有瀘定橋、霽虹橋、怒江橋等。霽虹橋位於永平縣岩洞與保山縣平坡之間的瀾滄江上,徐霞客稱之為“迤西咽喉,千載不能改矣!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鐵索橋。